乌龙叠翠那年那味春天的鸽子心道和茶道长荡湖,鸟类理想栖息地
第05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2473期:第05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04-09

乌龙叠翠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品读金沙 徐志俊

金坛小南门外,数里处,蜿蜒的丹金漕河之滨,有座形如拳头隆起的小山丘。她茂林修竹,郁郁苍苍。夕阳西下,山中百鸟齐鸣,四周波光潋滟。古人有诗曰:“青绫绕水色,翠羽叠山容”,她就是有着“乌龙叠翠”美誉的乌龙山(又名顾龙山)。

山花烂漫的春天,我应乌龙山景区一好友之邀,特去攀登。那天,天朗气清,经过飞檐翘角、白墙黛瓦的圆拱形山门,顿时被其间苍翠遒劲的老松与娓娓动听的鸟鸣声感染。仿佛自己突然从喧嚣的都市,穿越到了远离凡尘的桃源之境。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始建于元代的龙山宝塔。远远看去,她形如春笋,瘦削挺拔,塔身色如乌铁,塔顶如翘起的华盖,塔刹如鎏金的宝瓶,金灿灿的,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好友说:“听当地老人说,龙山塔历经战乱,曾是破旧不堪的,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她进行了多次修缮,塔刹的宝瓶,是后来修缮时才补上去的。我们俩自下而上,沿着狭窄、陡峭的木制楼梯,拾阶而上。待爬到第五层时,不觉额头已沁出微微的汗珠,耳畔不时传来塔角那清脆的铃铛声。

“终于到达第七层了……”好友长吁一口气说道。走出拱门,凭栏远眺:绿色的田野、翱翔的飞鸟、绵延起伏的山丘、树叶般的渔舟……尽收眼底。这一切构成了一副美丽的山水画卷。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雅士,被她的秀丽风光所折服,不惜笔墨,寄情于此。南宋监察御史张岩游顾龙山时留有:“顾龙山色郁苍苍,此日登临忆上皇”的优美诗句。明代诗人更有“一春今日好,与客泛新晴,野水绿于染,谷鸟巧呼名,归线渔舟晚,吉扉敝月明”的墨迹流传于后世。

快到山顶时,一座古老的建筑,便呈现在了我的眼前。门前那棵需几人合抱的银杏树,还有那被岁月磨洗的乌青铮亮的石龟,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历史与沧桑。它就是始建于梁武帝时期的圆通寺。相传朱元璋带领义军东征攻集庆路时,在金坛地区同高五郎作战曾驻营于此,夜宿禅房,并即兴写下了:“望东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他日偷闻,花鸟娱情,山水相看”的诗词。明正德年间,敕石造亭置护,名曰:御碑亭。只可惜后来突遭雷击,所幸亭损碑存。看着那斑驳的石碑,发亮的石龟,倏然间我若有所悟,一种历史的厚重与苍凉,扑面而来,并立刻氤氲开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气场。挤压着我脆弱的心灵,转瞬间我心灵外面包裹着的那层:浮躁、贪婪的外壳,被粉碎的无影无踪,我的心顿时澄明起来。

圆通寺的正前方,便是山内最大的寺庙——宝塔寺。宝塔寺初名“汉寿亭侯祠”,据当地老人说,刚开始这座寺庙是祭奠关羽的祠堂。历经沧桑,后又因战乱而焚毁。清康熙年间重修,坐西朝东,依山而筑,改名宝塔寺。看着寺庙内念念有词地敲着木鱼的小僧弥,和那香炉里袅袅不断的烟雾,还有纷至沓来、虔诚的善男信女。我不由的想起了刘禹锡的陋室铭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金坛时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常州市金坛区晨风路61号   邮编:2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