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为了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指前镇社区教育中心、指前实验学校联合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肩负起传承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指前实验学校四、五年级200多名师生一起参与了活动。
活动中,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指前鱼灯的传承人焦则奎和陆锁龙为学生们讲解了指前鱼灯的历史变迁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并对如何传承和保护指前鱼灯传统技艺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耐心地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两位传承人进行了指前鱼灯展示,为学生们演示了指前鱼灯传统套路和精湛的绝活,指导学生们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指前鱼灯起缘于长荡湖渔民的取兆讨吉的习俗。鱼灯活动发源于指前镇芦家村,是以象形鱼为主要道具的一种传统舞蹈,至今有120多年的历史。它的表演主要是以“鱼”为道具,用竹篾或铁丝做鱼骨支体、外裹鱼皮彩布、内装灯饰而制作成各种象形“鱼”状。表演时,其道具分段或按鱼态与人的躯肢巧妙联动。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都“头动、尾巴摇”,其舞步和身姿始终像鱼在水里那样不停地游曳,显得活泼俏皮,颇有情趣和观赏性,其造型生动,扮相逼真,舞姿优美,散发着浓郁的江南渔家水乡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保护好该项目,对追寻江南水乡渔业文化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以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前鱼灯”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