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一点点细胞,去挽救一个生命,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也是值得在全社会倡导的一件事。
区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及王文玫的亲友为她点赞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王文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捐献造血干细胞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可怕,她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不会有影响,希望有更多的人积极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来,用行动拯救生命,为血液病患者奉献“生命火种”,帮助他们获得新生。
初得消息 虽忐忑却从未拒绝
王文玫是河头中学的一名音乐老师,9月19日,她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却因一个电话让她接来下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当天,王文玫接到了来自区红十字会的电话,告知她,她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6岁的患病男孩配型成功,并询问她是否同意捐献。听到这个消息时王文玫心里“咯噔”了一下,仔细一想才想起来,早在2004年一次学校组织的义务献血活动中,她留下了造血干细胞的样本入库,成为了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当时就想着能有机会救人挺好。但由于这种配型成功的几率非常低,13年间她没有接到过任何配型成功的消息,也就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我听到消息后心里很忐忑,也有点害怕,我想了很多,但从来没想过要拒绝。更何况患病的是一个6岁的小孩,我也是母亲。”王文玫边说边流下了泪水,为那个正忍受病痛折磨的孩子,也为那个心力交瘁的母亲。“听说那孩子已经面临过两次供者体检不合格配型失败了,我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其实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王文玫的内心已经有了决定,所以当红十字会再次打来电话时,王文玫毫不犹豫同意了。
两月准备 只为一份生命契约
从签下捐献同意书的那一刻,王文玫知道自己已经与远方那个素未谋面的孩子血脉相连,这是一份生命的契约,她必须全力以赴,她的每一点努力都会为对方增加一分生的希望。为了得到家人的支持,她做足了功课,上网查资料,跟区红十会工作人员了解具体的捐献流程,她还联系上了自己大学时期的闺蜜,那个10年前已经成功捐献过的同学,有了这些知识加实例,王文玫的心里有底了,对说服丈夫也就更有信心了。“我在签同意书的前一天才跟我老公说了这件事,而且我只用了十分钟就把他给说通了”。在捐献前的两个月时间里,为了确保捐献能够达到最好效果,她每天喝牛奶补钙,注意饮食,并坚持每天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风雨无阻,“我要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不能因为我的身体原因让捐献出一点点差错。”
以血为媒 结两地间生命之缘
11月16日,王文玫提前住进了东南大学中大医院,从17日到20日的四天时间里,王文玫每天要打两针动员剂,动员剂让她每天要忍受肌肉酸痛和腰疼,第三天夜里,她因腰疼彻夜难眠,但想到有一个宝贵的小生命正等待着她的帮助,顿时就有了动力。“在隔壁病房我还偶遇了一个小战友”,她神秘的介绍,“他是淮安人,比我晚一天捐献,动员剂让我们这几天身体都不太舒服,正好互相交流互相鼓励,这也是一种缘分吧,我们还约着明年一起到淮安相聚呢。其实我挺相信缘分的,就像我和这个患病的小男孩,几万分之一配型成功的几率让我们给遇上了,这得是多大的缘分呢。”
凡人善举 以亲历为捐献代言
11月21日,是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日子,从早晨八点半到下午一点半,经历了近5个小时采集工作才结束,“刚开始采集的时候我还是有点紧张,因为我本身晕血,手臂也不敢动,后来就好了,整个过程中身体有时会有点发麻,但还能接受,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当采集完成,那一袋暗红的血浆被拿出来的时候,王文玫哽咽了,这里面就是一点点被分离出来的她的造血干细胞,她知道此时正有一个家庭翘首以盼,等待着这些“生命的种子”续命。她写了一封信放在保温杯里,随着她的造血干细胞一起送到患病小男孩手中,她希望这个和她流着同样血的孩子能够从此一辈子健康快乐。默契的是她也同样收到了对方的信,字字充满感激。“收到对方信的那一刻,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我觉得这是我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平时总是跟学生们说要乐于助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次终于可以以身试教了。”王文玫笑着说道,“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是一件于己无害,于人能救命的大善事,只要有爱心,对捐献知识有了解,再加上一点点不怕扎针的勇气,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而我们这个小小的奉献却能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