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金坛度过的。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一个外乡人,扎根金坛六十年,汤钟音把自己的青春、理想、热血,全部献给了金坛这片土地。六十年间,他文墨传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深情眷恋。
20岁初到金坛 一见如故
1957年,汤钟音虚龄20岁,丰华正茂。这一年,他刚从丹阳师范毕业,分配到金坛。
虽然时隔整整六十年,但初到金坛的那一刻,汤钟音至今仍记忆深刻。青山、绿水,美丽如画的风景,热情好客的当地人,让汤钟音内心顿感亲切,他几乎在第一时间便喜欢上了这个地方。
来坛之后,汤钟音先后在弘化小学、社头小学、师范附小金坛任教。这期间,汤钟音在教学之余,对金坛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储光羲、戴叔伦、段玉裁、华罗庚等乡贤大家的故事深深地感染了他,让他对金坛这片土地的感情越发深厚。不久之后,他便在金坛成了家。
从小酷爱文艺创作的汤钟音,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金坛的热爱。他杰出的文学才华也很快有了用武之地。1965年,当时提倡锡剧演现代戏,金坛锡剧团便通过文教局找到了他,请他去编戏。汤钟音根据要求,不辞辛苦地走访多地,几个月内便把农民如何苦干实干建水库的故事改编成锡剧《斩龙岗》。经过紧张排练,该剧在金沙剧场演出,一时引起了轰动。汤钟音的名字也一时家喻户晓。从此以后,汤钟音就没有停止文艺创作。出于对金坛由衷热爱,在他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他先后写过《话说金坛》、《烟雨金坛》等8部作品,其主题始终未离“金坛”二字。
茅山斗争史研究 泽芳后人
在长达六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汤钟音一直致力于茅山革命斗争史的整理与研究。
1977年,镇江军分区着手做茅山革命斗争史调查,便把长期从事此项研究的汤钟音借调了过去。汤钟音最终以纪实的形式写成《茅山的抗战岁月新四军老战士手记》一书。此外,他还编写《弯弓射日到江南》、《创业艰难百战多》等两本茅山抗日斗争故事集,撰写现代大型锡剧《陈毅下江南》。这些著作,都为茅山斗争史研究留下宝贵的资料。
几十年来,在茅山革命斗争史的整理与研究过程中,汤钟音接触到了很多新四军老战士的故事,让他感慨万千。他的深入研究,也为世人澄清了不少历史的真相,不少人的命运也因此得到改变。吴甲寅便是其中一位。
吴甲寅是金坛庄城桥人,抗战爆发时,他从常州辍学回乡创建了抗日自卫团。后来陈毅到金坛后与他取得联系,吴甲寅便把自卫团交给了新四军。不久之后他被派到皖南军部去学习,由于历史的原因被新四军错杀。建国之后,吴甲寅一直未能平反,其家人的生活也深受牵连。有一年,汤钟音在苏州采访时遇到了吴甲寅当年的勤务兵。勤务兵把吴甲寅的全部详情告诉了汤钟音,希望他能帮助吴甲寅平反。汤钟音听后,内心十心感慨。一个月以后,吴甲寅的女儿又找到了他。汤钟音后来通过多种渠道,终于帮助吴甲寅平反了。吴家后人也因此得到了公正的待遇。
倾力华罗庚纪念馆 告慰乡贤
坐落在城南的华罗庚纪念馆,表达了金坛人对于这位伟大乡贤的由衷敬意。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个纪念馆建设的背后,自始至终都凝聚着汤钟音的辛勤付出与心血。
1986年,金坛县政府准备成立纪念馆,汤钟音被任命为筹建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筹建工作。
“当时人手紧张,虽为副主任,其实筹备工作从上到下就我一个人。”汤钟音回忆说,为了按时建馆,他不辞辛苦,辗转全国各地到处收集华罗庚的资料。
汤钟音做事严谨细致。从整个场馆的布置,到每一张图片的安排,甚至每张图片的解说词,都是他一个人精心完成的。多年以后,汤钟音又根据华罗庚的生平事迹编写了《百年华罗庚》一书。
“华罗庚是金坛的骄傲,也是我最敬仰的金坛人之一。我能为他做点事情,也算对华老的精神的一个寄托和交代。”汤钟音说。
心系书法教育事业 甘为人梯
除了文学创作,汤钟音一生钟情于书法艺术。几十年来,他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收获了大量的荣誉。与此同时,他还一直致力于金坛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7年,基于对书法教育事业的热爱,汤钟音从县政协回到教育系统。在他的倡导之下,全县的书法教育蔚然成风。从那时起,金坛全县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
1998年5月,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在金坛召开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实验工作现场会。26个省市的240多名书法教育专家及专业人员,现场观摩全市城乡中小学的书法(写字)课堂教学及师生书法艺术成果汇报展示活动。
此次会议轰动全国。金坛的书法教育,因此获得全国书法界的广泛关注。而这次会议也耗费了汤钟音的大量精力。因为过度劳累,当时年过六旬的汤钟音,在会议结束的同时也被送进了急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