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化变革下的“蝶变”图片新闻管窥中华商业文化三代矿工 共话变化“有事打电话”专  注  毕麟摄夏天来了,何不来一场高温约会?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35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7-10

管理书廊

管窥中华商业文化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倪 强

好久没有看郎教授的书了,这次去诚品书店时正巧看见这本刚出版的小册子,欣然买回趁热阅读。本书一共142页64千字,所以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看完。书中的主要内容是由电视节目《郎咸平说》整理而来,讲述了中华文化下的四大商帮故事,即:晋商、徽商、浙商、粤商,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四大商帮的兴衰历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这段历史的大门。

书中介绍这四大商帮的发迹史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归纳来说大多是得益于当时政府的特殊政策,在由需求形成的新兴市场上,商帮们吃苦耐劳地赚取第一桶金,由此起步逐渐壮大。晋商的起步源自于明朝政府面临的北方边境防卫压力,为了鼓励大家向边远地区的驻军运粮,明朝政府采取了著名的盐引制度。得益于这种用巨大差额利润来激励商人们主动向边关运粮的模式,晋商以过人的眼光充分利用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优势抓住了机会,终于得以崛起。随着历史进程,之后又出现了山西票号汇通天下的新型商业模式,这些故事在近些年的影视作品中多有体现。徽商的发展与晋商相似之处,起初都是为了生存,从贫困山区中难以获取足够维持生计的资源,只能努力去做“徽骆驼”以增加获取外部资源。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求生存,谋发展,这些多么的相似。最关键的是,这两个商帮的发家致富都是源于盐引制度这项特殊的国家政策。徽商最辉煌时,接待乾隆帝六下江南的费用大多是由著名微商江春承担,徽商们还建造了6000多间巨大的祠堂强化宗族意识。而浙商中的湖商因为蚕丝而发迹,他们占据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苏湖熟,天下足”,所以发家致富的经历相比之下没有那么的艰苦。可是同为浙商的宁波帮就要艰苦得多,他们同样因地少人多难以维持生计,为了求生存而从商,从最小的生意开始做起,逐步做大做强。其中不乏无依无傍我自强的人物,比如经典电视剧《大宅门》的故事原型,正是源自浙商移居北京后创立的同仁堂。至于粤商中的广州帮,机缘巧合地因为政府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而崛起,其中广州十三行如雷贯耳。潮汕帮为了生存发展突破地理局限而经商,通过数代人的努力拼搏建立起最大的海外华人商业群体。这四大商帮都是抓住了历史机遇,满足了特定的市场需求,从商业活动中获取巨额利润成功崛起,也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的商业案例与精彩故事。

100多年前的山西民间谚语说:“有儿开商店,胜过做知县”。正是在这种理念之下导致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下降,读书成了一件并不值得鼓励的事。郎咸平在书中举例,整个清朝期间山西只出过17位进士,连1个状元都没有。虽然他们具有类似信托责任这种超前经商理念,却也难免因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时局动荡等影响而崩溃。徽商在发家之后的奢侈程度可与皇家相媲美,虽然他们崇尚读书被称为儒商,在清朝出了19名状元,却最终因为商业资本没能有效转化为当时更有发展的产业资本,当政权发生更替后走向了衰败。浙商中的湖商虽然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却不思进取,目光短视,当洋人们将工业化的人造丝大量投入市场之后,彻底丧失比较优势,被市场淘汰。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就必然难以长久的保持自己原先的优势。广州十三行难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不只是因为清朝政府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的转型机遇期,丧失再次崛起的基础。好在,还有宁波帮、潮汕帮,以天下无双的商业信用、勤奋持久的努力奋斗、善于经营的商业才能,以及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开放的心态与稳健的作风,至今依然活跃繁荣。

阅罢此书,发现郎咸平的风格一如既往的尖锐、犀利。对于他的一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但他的作品能引发讨论与思考,能够在太平盛世中敲响警钟,避免因为取得一些成绩而自大。从这个角度上看,他是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可以迸发出璀璨的思想火花。不妨让我们也听一下不同的声音,换个角度重新审视问题。

中国四大商帮为我国的商业文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丰富了独特的属于中国自己的商业文化史。对于这些商帮的历史,无论功过成败,我们都应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了解这些商业文化历史,也为今天的市场经济建设作有益的参考。中国的商业文化并不比西方的弱。在当今,我们应该去主动了解这些商业文化,因为这也是构成我们“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作者单位:宝钢发展)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