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霞尚满天同窗聚首游合肥入伏的南方光影里的印象派春咏四首马来西亚集市经典永留心中忆露天电影剪纸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359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18-08-03

往事钩沉

忆露天电影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朱永其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乡下能看到一场露天电影算是最大的享受了。那时我伲乡共有18个生产大队,乡里有三个人组成的露天电影放映队,他们轮流为18个生产大队放映露天电影。常遇到下雨断电、影片租不到、机械出故障等情况,事实上每个生产大队每月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已经算是好的了。

所谓露天电影,就是在一块较宽敞的场地的一头,竖两根毛竹,用一块长二米五、宽三米的白布绷挂在两根毛竹的中间,做成放映电影的屏幕即可。有时干脆把房屋的白山墙当作放映屏幕,可见简陋是露天电影的最大特色,亦是乡民们一种最节约、最实惠的文化娱乐活动。

村民们一听到大队通知说,今晚要在某场地上放露天电影时,往往欣喜若狂,其神情比赶庙会有过之而无不及。盛夏里下午日头还没落山,地皮还有点烫脚,孩子们就拿着凳子去放映场为爸妈爷奶抢占位子了。大人们也提早收工吃好夜饭,草草揩把浴后,手里拖根芦黍,边吃芦黍、边摇着蒲扇,急匆匆地赶往放映场。一到放映场只听见“阿妈凳子在这里”!“怎么在边上”?“我来晚了,中间的好位子都被抢光了”!放映场上大呼小叫、人群挤挤、人声鼎沸。那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小伙有的爬在了树上,有的骑在了墙上,有的擎起小孩,甚至干脆让小孩骑坐在自己的肩脖上……最急的是那几位轮流用脚踏车为队里往华江路菜场、真如菜场送菜的人。他们路上来回最少要四个小时,为了能赶回来看晚上放的露天电影,他们一吃好中饭就头顶烈日推了脚踏车去装菜赶路。是呀,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极其枯燥,有什么还能比在家门口不花钱看一场露天电影这样心满意足呢?最让领导头痛的是还没轮到自家队里放露天电影的村民,去别的队里抢看露天电影,为了抢位子而闹得面红耳赤的事经常发生。尽管乡里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各生产大队要管好自己的村民,不要去抢看别人家的露天电影,但这怎么能挡得住一个月才看到一次露天电影的诱惑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西浜斗村军民、秋生两个孩子到安家村去看露天电影,军民因年小体弱挤不过人家,再加上夜里没灯,对人家的环境不熟悉,被大人挤到粪缸边上,扑通一声跌入粪缸里,差点丢了小命!秋生虽没跌入粪缸,但被毒蚊子咬了几个块,第二天就发高烧,后送到普陀儿童医院救治才保持了小命。后来,大家把幕布挂在中间,使观众正反两面都能看,来缓解抢位子的矛盾。

一次,轮到在我们大队放露天电影。太阳还没落山,屏幕上已出现了亮光,映出字幕《白毛女》,顿时群情雀跃。“大家不要说话!”放映员用话筒喊着。放映场里随着电影情节的展开,越来越静。当恶霸地主王世仁逼死杨白老,喜儿又被他糟蹋,被迫逃进深山,靠偷吃庙里的祭品和采摘山里野果渡日,不久就被折磨得满头白发的镜头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时,大家对地主的憎恨、对杨白老一家的同情在不断升温,场地里不时传出“呜呜呜”的哽咽声。当影片放完,场头上那盏一千瓦的太阳灯亮起来时,见到许多婆妈婶嫂在用手擦自己的眼睛,两眼被擦得红红的,特别是朱家阿婆瘪瘪的嘴唇一股劲地蠕动着:“作孽啊、作孽啊……”张大嫂还把最好的几节芦黍送给放映员。是啊!乡村露天电影对一个生产大队来说,一个月才看上一次,可对放映人员来说是很辛苦的,他们天天要轮流为各生产大队放电影,天天要搬设备、搭建银幕、租跑片子,早起晚睡、早出晚归,但他们都感到为村民放电影很光荣、很高兴。村民对他们也很敬重,常为他们送茶水、递毛巾,主动帮他们收场。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早已是丰富多彩、今非昔比。当年时时牵动着村民心灵的露天电影亦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任时代变迁、时光流逝,当年的露天电影始终无法从我的记忆里消失。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