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京
近来从新闻中得知,武九铁路(武昌到九江)北环线将搬迁改造,武汉铁路局通勤绿皮火车停运,不由想起从前的绿皮火车。
1976年12月16日,我第一次坐火车到武汉定居,住在离武九铁路左侧约1000米的地方,后来又搬到近2000米的右侧,直到现在。
1977年元月1日一大早,父亲带着我们兄妹搭乘火车到武钢厂区大门口,前往附近的表叔家。父亲说,这是接送武钢职工上下班的通勤火车,1958年武钢正式投产前一年,就开始通行了。他指着旁边驶过的另一列绿皮火车说,那是武汉铁路局职工的通勤火车,都是从武昌北站始发的。此后40多年,我买书报、逛商场都要穿过这条铁路。学生时代的我寒暑假经常坐这趟火车到武钢厂区,冬天洗澡,夏天吃冰棒喝汽水。
1982年,运行了25年的武钢通勤火车停运了,当年的站台还一度成为相亲谈恋爱的“热点”。与之相邻的武汉铁路局的绿皮通勤火车仍“天天见”。次年10月,我到武钢工作,吃上了“火车饭”,直到现在。
上世纪80年代的武钢厂区铁路运输主要是蒸汽机车,有“上游”、“建设”、“解放”甚至还有捷克产的XK小机车,每班火车司炉要将十多吨重的煤扔进炉膛,遇到上坡或加速,说“铁锹飞舞”绝不是夸张,劳动强度非常大。不过,那时武钢已有几台内燃机车了。
2000年4月25日,武钢最后一台蒸汽机车退役,武钢运输部举行了告别仪式。那年,作为宣传干事的我采写的《别了,蒸汽机车》,还获得中国冶金记协好新闻奖。
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志———蒸汽机车消失了,正当遗憾时,又发现了更老的铁路“宝贝”。2014年7月6日,武钢养路职工在距北环线500米的东干线干一线维修时,发现了12根老钢轨,长约9米,标记为中文和外文的各6根。闻讯后,我当即赶到十多公里外的现场,看到钢轨上有“1896年”、“1911年”、“1908年”和“汉阳铁厂造民国陆年十月”、“汉阳钢铁厂造”和“BARRO W STEEEL SEC435”、“BO CHUM”等字样。
湖北省、武汉市乃至国内许多媒体报道了此事,武钢博物馆、张之洞博物馆派人查看后,希望收藏。
老钢轨所在的东干线是1979年交付使用的。这些规格为38千克/米的老钢轨大部分用在护轨和避难线上,以备火车避险,平时没有使用,也没有维修过。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平汉线及北环线上(北平到汉口,1949年后改为京汉铁路)铁路38千克/米的钢轨拆换成43千克/米,按当时的规定,这些钢轨作为废钢,进入武钢重新回炉冶炼,少部分作为备品保存下来,后安装在干一线上,得以保存至今。
2007年底,武钢开始为高铁生产百米重轨,刚开始运输时,属于超长货物,要求一线领导上车押运,作为时任党支部书记的我,押运了好几趟,全都是京汉高铁工程所需的钢轨。
遥想100多年前,修建平汉铁路时所需的钢轨,部分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的汉阳钢厂生产的,但因产量太少仅两万吨,又从德、英、比利时等进口了一部分,出现了前文中外文标识的钢轨。2016年9月,这些老钢轨历史文化遗产被收录。
武九铁路北环线是1918年通车的,是粤汉铁路(广州到汉口)的一部分。武昌北站曾是中国南北铁路大动脉的“咽喉”,运行25年开往武钢的通勤车从这里始发。85岁的铁路工程师张珍瑞是武昌北站变迁的见证者,1956年3月,他从长沙乘火车到东北,在武昌北通过“火车轮渡”过长江,1958年5月,他从东北返回,直接就过了江,原来是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了。后随南环线的投用及铁路改造升级,到2008年,武昌北及北环线只剩下武汉铁路局职工早晚上下班的通勤列车。
近年来,武昌北的绿皮火车,成了文青们拍照、摆pos e的背景。如今,见证我成长、工作、生活、学习大半辈子的绿皮火车远去,再也见不到了。
弹指间,40多年过去了,武钢的火车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国家铁路奔跑着的蒸汽机车早已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大功率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和谐”和“复兴”号机车,钢轨由38千克/米到43千克/米,到目前普遍使用的60千克/米,长度由9米到12.5米,到现在使用的25米、100米。
武昌北站及北环线见证了武汉的发展变迁;这些老钢轨见证了中国铁路和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