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 文
近读报读到一则时评,题目是《鞭打快牛要不得》。其中说:“出现‘鞭打快牛’的现象是有原因的。俗话说‘能者多劳’。能干、会干、快干者往往就成了领导下达任务时的首选考虑。慢慢的角色就被定型。”我想其思维亦定会被定势。不然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里怎么都有“鞭打快牛”的现象存在呢?之所以长期存在这种状况,我以为这主要是“劳”与“能”的位置没有被摆正。
我对其“能者多劳”的观点未敢苟同,且正好相反,即该是“劳者多能”。事实亦告诉我们是“实践出真知”,越勤劳的人,其“能”亦必然越大,简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多劳多得”。
实践总是在深刻而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伟大成就的实现,一项尖端科技的问世,都由劳动者经过上百次,乃至上千次的劳动实践,人们在一次次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积累经验,增进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向成功迈进,最终美梦成真。
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能人”,无一不是辛勤的劳动者。誉响世界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为采集标本,在海外航行五年,踏遍了南美和热带地区的山山水水,花了二十年时间写成他的不朽名著《物种起源》;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对行星的千万次观察、记录、分析,顽强奋斗三十六年,终于使《天体运行论》问世;马克思花四十年心血,写成巨著《资本论》;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搜集资料,呕心沥血二十七年,编成了《本草纲目》……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熟能生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以为自己有了点“能”,就可以不劳或少劳了,就有可能使自己由多“能”转变成少“能”乃至无“能”者。人成了“能工巧匠”后,如果再也不做活计;一个作者成作家后再也不写作,不就名存实亡了吗?
先“劳”而后“能”,先多“劳”而后多“能”,“能”最终亦是为了更好地“劳”。“劳”与“能”就是这样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这也是规律。谁要想成为“能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劳”,就是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无比酷爱,呕心沥血,受挫不气馁,百折不挠,勤奋进取,即使拄着拐杖也要一步步前进,只有这样,才能去攀登“能”的一个个新台阶,直至巅峰!
如果说“能”不是由“劳”而来,其“能”岂不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吗?又怎能说“劳动创造世界”呢。“能”源于劳动实践,又只能在劳动实践中体现出来,实现其价值,并随着劳动实践而深化和升华。
今天,我们步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在必须“鞭打慢牛、懒牛、庸牛”的同时,“快牛”亦不该“鞭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