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未来钢铁”是绿色钢铁,是智慧钢铁。本报今日起,推出一组报道,介绍宝钢股份宝山基地炼铁区域在城市钢厂建设、新技术、
智慧制造等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记者王 磊张 犀
浩瀚东海之滨,万里长江入海。这里,矗立着一座见证改革开放、亲历改革开放的壮美钢城。如果从空中俯瞰,只见好几千米长的全封闭原料输送带宛如一条巨龙,从原料码头一直延伸到雄伟的高炉;几个足球场大小的原料大棚一座座巍然崛起,守护着一方碧水蓝天。新时代,新钢铁。宝钢股份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新诠释和定义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传统制造业,曾经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钢铁,在我国经济全面转型发展的路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能耗、高污染,让钢铁从“香饽饽”变成了“受人诟病”。宝钢股份身处国际大都市上海,环境门槛又高出一截。同时,高速发展的城市建设,让当初创业时的一片滩涂早已成了广厦万间,人民群众对周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钢铁和环境,似乎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如何破题?成为了横亘在宝钢股份面前的一份时代考卷。而炼铁,这个钢铁诞生的襁褓和摇篮,因为它的工艺特性,也遭遇了最为严峻的生存考验。
宝钢股份认为,进入新时代,钢铁面临最大的“灰犀牛”就是环保。建设城市钢厂、走产城融合之路、与城市共生共荣,是宝钢股份唯一的选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炼铁,已经并正在发生着一场脱胎换骨的巨变。
百亿投入打造清洁炼铁
尽管钢铁业竞争日趋激烈,尽管宝钢股份成本控制一年严过一年,甚至提出了“一切成本皆可降”的理念,但环保投入却是宝钢股份为数不多的几个舍得花钱的“刀刃”之一,这尤其体现在炼铁区域的产线升级改造和环保设备的投入上。
宝钢股份决策层清醒地意识到,炼铁设备经过30多年的高负荷运行,靠小打小闹、撒胡椒面式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动大手术才能重焕青春、满足城市钢厂的新要求。从2011年开始,公司就组织相关人员策划炼铁区域新一轮主产线系列改造规划,旨在通过系列改造,整体提升炼铁区域的环保水平。规划采用“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投入100多亿元,一揽子解决原料、烧结、炼焦、高炉各单元环保装备、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直接对标国家、国际最严排放标准,甚至超前考虑未来更加严苛的指标要求。从2011年到2018年的7年时间里,从隶属于宝钢集团到中国宝武,宝钢股份“建设城市钢厂、走产城融合之路、为生存而战”的初心没有变,炼铁区域环保升级改造的规划没有变。从公司决策层到基层岗位员工坚守初心、久久为功、全面对标、全力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决心没有变!
2012年9月,作为炼铁区域主产线系列大修改造的“先行军”,四炼焦7m焦炉全面投产。此后几年,三高炉、四高炉炉缸快速大修工程胜利完工,配套烟气净化脱硫脱硝装置的四烧结、三烧结顺利投产,配套焦炉烟气净化工艺的新一期焦炉全面投产,三、四期焦炉烟气净化项目启动建设,二期焦炉全面停炉实施绿化改造,矿石料场实施全封闭的“矿进棚”改造,5个B型大棚和3个C型大棚陆续建成,煤场实施“煤进仓”的30个筒仓、3个B型大棚封闭逐步投运,皮带运输实现了100%全封闭。以钢铁厂最脏、粉尘最大的烧结改造为例,宝钢股份采用活性炭烟气净化技术、液密封环冷机技术等十大创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环保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经过烟气净化装置后的三、四烧结SO2和N O X排放浓度大幅度下降,全面优于最严国标要求。对比2011年,炼铁区域降尘量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降低了28.25%和60.35%,国控污染源烧结烟气脱硫的综合运行效率保持在98%以上。2018年,宝钢股份和项目设计院及其它校企联合申报的“高效节能环保烧结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张勇摄
(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