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要:
作为宝信软件一体化监控平台i CV的软件开发经理,张强一贯坚持追求极致和卓越。
他认为,只有坚持创新才能站在时代的浪尖。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专注力,张强与团队成员不断努力,攻克难关,完善和提升了i CV的性能。
数据采集规模要求成倍增长
宝信软件i CV问世已有十余年,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楼宇、煤矿安全、桥梁隧道等场合的综合监控。近年来,轨道交通逐步成为i CV的最主要应用场所,这对产品性能特别是数据采集规模提出更高的要求。
数据采集是i CV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如果把i CV比喻成大脑,那么数据采集相当于为大脑提供信息的眼睛。只有“眼睛”足够灵敏,才能保障“大脑”的功能实现。在只有1条地铁线路时,每个站点数据采集量是2万点,随着轨道交通网的形成,当地铁增加到10条时,需要配备一套超级i CV,数据采集量达几十万点,普通的“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
打造“超级眼镜”
解决问题主要有两个办法,增加“眼睛”的数量,或者增强“眼睛”的功能。前者意味着增加设备,采购、安装及后期维护,都会增加项目成本,如果能大幅提高软件的吞吐量和性能,“向软件要效益”,是最理想的。张强和他的小伙伴们选定了后者,开始寻找打造“超级眼镜”的办法。
常用的软件系统,都是基于业务流程的需要编制的,现在的情况是,流程没有改变,软件的性能要提升。突破口在哪里?在一次头脑风暴中,“数据跟踪技术”这个词出现在张强的脑海里,而且挥之不去。他意识到,数据被采集后存储在站点的i CV,再相继传输至线路指挥中心、线网指挥中心,中间涉及到过程数据库代理服务、网络传输等环节,在整个过程中,“拥堵点”在哪里?
张强立即投入战斗。他使用性能分析软件和调试工具,对数据传输路径的每个环节逐一进行分析。那段时间,下班了,他还盯着屏幕、敲着键盘,思考着跟踪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答案———过程数据库代理服务是制约系统性能的瓶颈!
接下来,张强和他的小伙伴们通过使用多线程、提高搜索算法效率等多种技术手段,解决了数据采集的“拥堵点”,最终实现了单节点每秒36万个数据的实时采集,提升了近20倍,堪称“超级眼镜”。
提升“大脑”的适应性
港珠澳大桥是集桥、隧、岛于一体化建设的跨海交通工程,安全性要求非常高,作为大桥的全面监控系统,i CV也必须有更高的安全性与之匹配。项目组决定采用Li nux操作系统平台,这是i CV首次在此环境应用,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就类似于把跑车放到铁轨上,能不能像在赛道上的一样高速运行?
轨道是不能改变的,调整“车轮”是最便捷的办法,用软件行业的话表达,就是通过“跨平台编译”,为“大脑”安装新车轮,能在新环境中畅通无阻。时间紧迫,任务繁重,面对上百万行代码和第三方库的编译任务,张强再一次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注力,抽丝剥茧地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团队成员一起,利用之前跨平台的成功经验,日夜奋战,成功研发一套编译程序,快速推出Li nux版本,成功为“大脑”换上了新车轮,一举解决了港珠澳大桥项目的难题,同时完善了i CV软件平台的产品线。
今年国庆节前夕,宝信软件收到中国铁建的感谢信,信中说,港珠澳大桥集成监控系统在超强台风“山竹”来袭期间平稳运行,一切正常!
创新看似一个灵感的闪现,背后需要的是过硬的专业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张强就是这样实现了从几万点到几十万点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