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罗耀华
宝钢股份马迹山港如今每年靠泊大型外轮达200多艘,装卸量突破6000万吨。在如此高负荷情况下,确保每艘外轮安全靠离泊不能不说是个高难课题。然而,投产至今的马迹山港以其良好的安全性赢得海内外船商的赞誉。外轮的安全稳泊离不开马迹山港区稳泊首席操作忻永恩的努力与付出。
忻永恩曾是一名汽车检修工,做过港机司机、装卸作业区作业长,后又顺应马迹山港外海开敞式码头的发展需求走上了码头管理员岗位。在马迹山港二期工程投产前,被聘为运输部稳泊首席操作。
马迹山港刚投运初期,由于对当地气候、水文情况掌握不透,外轮在泊时有发生断缆现象,致使部分外轮为港区安全担心。身为稳泊操作师,忻永恩深感责任重大。为此,他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研究港区气候、水文上。清晨或夜晚,时常一个人跑去码头,蹲在岸边观察潮起潮落。经过多年的努力,忻永恩逐步掌握了港区周边水文属性。
马迹山港地处外海,属开敞式深水码头,其特殊的水文条件对每靠一艘外轮都是一次考验。马迹山港每年到港外轮有200多艘,由于水文变化的影响,这些船的停靠方式没有一次是相同的。即便是同一条船,不同时期到港,系缆方式也会有变化。每次船舶到港都会传递一份传真,告知船身长度、吃水深度、缆绳条数等。忻永恩会结合船舶停靠时的气候、水文情况制订系缆、稳泊预案。在忻永恩看来,这些还不能完全作为船舶靠岸稳泊的依据。他有个作业习惯,不管刮风下雨,船舶停靠后,一定要登船,对照传真一一核对。忻永恩说,只有经过核对,才能验证方案是否合理准确。出缆孔位置一个小偏差,就会直接导致缆绳拉力的下降,稳泊安全就会受到影响。工作做细做实,才能真正确保每条船安全。
在忻永恩的工作台上有许多已经翻旧的工作手册,上面记录了这些年他对每艘船测绘的数据,以及绘制的系缆方案图。忻永恩将来港船舶的“体重”、“身长”、“个性”,甚至连每条船舶的绞车、缆桩布局、出缆孔位置都一一记录在案,建立了一个详细的数据库,并制订了一套完整的马迹山港稳泊技术标准。目前,他已经记录了20多本,收集了889艘船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来港船舶靠还是不靠,怎么合理有效系缆绳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迹山港水文条件复杂,停靠码头的船舶时常被潮流推来推去,岸上无法调节缆绳松紧,只能看着船舶颠簸。忻永恩想,如果岸上也能控制缆绳松紧,船舶安全相对就能受控。于是,在运输部及港区领导的支持下,在运输部首席工程师的支撑下,提出将船舶的系泊设备移植于码头面使用。忻永恩总结形成了系列岸用自动系泊绞车的控制标准,确保靠泊船舶作业安全。这一稳泊技术得到外方及同行高度认可和赞扬。如今,它不仅在马迹山港装卸船码头应用,许多周边码头也仿效应用。
为了更好地体现马迹山港的优势,适应更多超大型散货轮靠泊,尤其是两条超大型外轮同时接靠码头的挑战,忻永恩带领团队进行攻关。他针对港区不同的风流条件,收集水文气象资料,对不同风向、不同吨级大型船舶组合安全靠泊进行模拟试验分析。根据卸船码头双泊位运行的特点,从泊位选择、潮水选择、靠泊时间选择、保驾用拖四个方面制订船型组合的要求以及靠泊方案。如今,码头不仅实现双泊位超大型船舶靠泊,而且经过系缆优化,单一涨潮或落潮时段内连续靠离泊比例上升25%。去年,在大型船舶集中到港时,先后组织实施了28次超大型船舶的组合靠泊,并实现了两艘30万吨级船舶的安全组合作业。另外,首次成功完成了4条20吨级以上一程船在一潮水内安全实现2开2靠的作业纪录,为港区提高作业能力及泊位利用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港区全年完成6221万吨吞吐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罗耀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