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池
打开电脑图片文件夹,10多年前拍摄武汉市江夏区纸坊镇老街,百年龙头井的老照片映入眼帘。看着、看着,童年翻山越岭挑水的往事,一下子触碰到我心灵深处。人到古稀暮年,就特别喜欢怀旧。勤劳而辛苦的儿童时代,随着万千思绪不由自主地一幕幕回放。
上世纪50年代,我住在原武昌县纸
坊中学(今天的武汉市江夏区)。那时,纸坊镇老街的几千居民吃的是龙头山下百年龙头井中的山泉水。我家住在龙头山的半山腰,我十四五岁肩上就压着3尺扁担,每天从古井取水后,要翻越20多米的陡坡,再走过崎岖不平的几百米山路才能到家。几十斤的水担子,一路上晃晃悠悠,压得上气不接下气,仿佛千斤重。爬上陡坡后腰酸腿软,坐下来歇脚人就不想走。夏天汗流浃背,冬天手冻通红,雪天路面打滑,不是半桶水回家,就是摔漏水桶。一次,连人带桶从陡坡滚下来,桶散了,腿跛了,小小年纪的我急得直哭。
随着纸坊镇迅速变迁和发展,常住人口急剧增加,龙泉吐水再也承受不了人们无休止的索取。“水桶龙”越排越长,争水、抢水时有发生,水贵如油一点也不夸张。夏天用不上水,洗不成澡,人们想水、盼水……后来武昌县政府从长江引来源水,通过水厂净化,清亮甘甜的自来水流进千家万户。压在我肩上的3尺扁担才随之放下。
龙头井位于纸坊镇老街龙头山东面的山坡脚下,因龙头山而得名。1999年8月,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将百年龙头井,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头井水质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数九寒冬,冰天雪地、气温常常为零下七八度。我至今还记得出门挑水时,从陡坡上俯瞰龙头井,一股股热气从井中直往上冒,特别吸引眼球,令人啧啧称奇!
当年,龙头井是一口敞开式的古井,用古代称之为“三、六、九”既结实,又耐腐蚀的青砖砌筑而成。形成3米乘4米大约10平方米左右的井水面,井深约为6米。取水口朝北,用长条石砌成台阶,挑水人需下到与井水水平面平行的台阶上将两桶水装满。时至今日,每当我回忆喝着龙头井的山泉时,就好像喝着一杯甘甜醇香的美酒一样。岁月悠悠,记忆犹新。
后来,武昌县纸坊镇用上了自来水。龙头井用水泥全封闭,留有两个直径一米的井口,水桶系上绳子,人从井中提水。今天,周边居民常到古井取水,夏天用来冰镇西瓜。这口百年古井留住纸坊老街居民的记忆、思念、乡愁。
我和弟弟妹妹都是喝着龙头井水长大的一代人,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老者了。因此,我们对龙头井怀有深深的眷念和无限的感情。2012年12月,我租了一台专车从武汉出发故地重游,探访60年前养育我们的百年龙头古井。
小车一到纸坊镇老街,我们急不可待地下车,直奔龙头井现场。我们像孩子一样,高兴地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摸摸圆圆的井口。这一切既是那样陌生,又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在现场,我们还与取水的当地居民交谈,讲述我们童年挑水和在武昌县纸坊镇幸福成长的时光,他们也听得津津有味。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我学作一首《百年龙头井》小诗:似水流年忆老井,欣逢盛世感慨深。往事历历一甲子,古井风采传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