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恩凯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就在全会公报发表的当天12月23日,宝钢工地上打下了第一根钢管桩。
1979年9月,我服从组织调动告别工作了23年的武钢,回到上海加入宝钢建设大军。能投身于现代化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建设,我心情特别激动。在宝钢能源生产和管理的岗位上,我亲历了初期抢建、中间停建、而后续建的曲折过程,一期工程全面投产的准备工作,以及宝钢能源生产和营理的学习和创新的实践。
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为宝钢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对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和管理指明了正确方向。
在宝钢一期工程投产过程中,先行的重点是焦炉投产,这关系到为高炉、烧结投产准备焦炭原料,同时其产生的焦炉煤气要为全厂各单元投产之前进行烘炉等热运转提供能源条件。为确保焦炉投运后煤气的使用,一方面要保证全系统管网送气的安全,还特别要求及时将煤气回送到焦炉进行加热,以期达到所需的温度。焦炉正常加热,在之前是用轻油烘炉加热的。我们在学习消化日方资料,自主编制各区段通气的顺序书时,遇到了及时回送焦炉的问题。当时日方并未考虑,我们经过群策群力,周密调研,反复论证,作了大胆设想,确定了东区要送煤气,而西区管网还存在氮气并存的情况下的特殊送气方案,这是根据宝钢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创造性方案。经过投产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得到领导的表扬,外方专家也对我们的智慧表示钦佩。
宝钢能源中心是当初引进国外先进能源管理技术的重要设施,它对宝钢各种能源介质进行集中统一监视、分配和平衡调度,并对现场无人设备(包括供配电和煤气等设施)进行集中操作控制,它对确保能源安全经济运行、满足用户需求、减少能源损失、降低能源消耗并大量减少操作人员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宝钢投产以来,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多品种、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钢材增多,能源系统日趋复杂、不断扩容。宝钢采用新技术新系统,自行设计、改进和创新,逐步完善能源中心并建成钢铁能源信息中心,现己推广到全国各钢铁企业,取得显著的社会效应。
钢铁联合企业是耗能大户,吨钢综合能耗作为衡量钢企能源消耗的主要指标,直接体现了企业的科技层级和能源管理水平。日方对宝钢一期工程的设计指标为吨钢955千克标煤,随着一期工程全面投产和二、三期工程的逐步上马,能耗总量也随着轧钢系统增加而增加,但吨钢综合能耗却不断逐步下降,投产后的第二年就降到吨钢800多千克标煤,上世纪九十年代“破八进七”,新世纪开始己是“破七进六”。仅此一项为国家节约大量煤炭资源,对降低钢铁成本、提高环保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亲历了这个过程,我们运用系统节能理念,不但在各工序挖掘潜力,降低工序能耗,同时在系统上改进,采取了降低铁钢比,提高连铸比,加强余热回收利用,提高煤气回收率,减少能源放散损失等多项重大措施,采用了先进的节能工艺和装备技术,使节能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这是宝钢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运用智慧、敢于创靳的丰硕成果。
我深深感受到,改革开放给宝钢发展和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带来极好机遇,同时宝钢的发展也为国家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创业创新的样板,成为中国制造的骄傲。
亲历宝钢建设发展进程,我对宝钢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我为能在宝钢工作而自豪,为能亲眼见证宝钢的腾飞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