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坐地铁公交四处游逛,还是观览城隍庙、陆家嘴等上海地标建筑群,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片片清新的绿化带,满眼的高楼大厦,周围是或匆忙的上班族,或悠闲的购物人群。但是往往,没几步路,一个转角就会看到破旧狭小的民房,一地的菜叶表明早市菜场刚刚收摊,附近穿梭着身着睡衣的大妈们,通常一手提着满载蔬果的菜篮,一手拎着热气腾腾刚出炉的早点,左顾右盼、身手灵敏地越过湿漉漉的泥地水滩。
人人都以为上海是个繁华的地方,其实繁华的背后也有破败,而破败的地方,很大可能重生繁华。
爱一座城市,不仅仅是爱她的繁华、亮丽,连带她的陈旧和不堪也一并爱上,才算真的爱。去过了繁华的金融带,更要去熙熙攘攘的弄堂。接受她光鲜亮丽外表的同时,也接受她满面风尘的样子。
有时候我会想,爱一个人是不是也应该如此,爱她的优点,也爱她的缺点;钦慕她的风采,却也包容她的不足。
但是,爱一座城市,我们往往更为包容,我们能忍受她的脏乱不堪,能接受风起时的满面尘灰,能接受堵车时的烦躁不安,同时还能想起春天的花开、夏天的荫凉、秋天的温润和冬天的雪景,即便再不好,却不会轻易离开一座城市。
爱一个人,却更加吝啬,若偷懒了,那是不上进;若房间乱,那是邋遢;不会做饭,那是生活不能自理;工资低,那是能力低。是不是因为改变一个人比改变一座城市更容易,还是因为城市的转变不完全依赖于个人而使得她更容易被接受。
如果拿爱人的标准来爱一座城市,那么这个城市是不是可以变得更好?
如果拿爱城市的标准来爱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会不会更加可爱?
很多次在地铁上,听见发出的如同火车车轮般哐啷哐啷的声音。不知道为什么,恍惚间我好像坐在火车上。但火车是从老家开往上海,还是从上海开往老家,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车的两头,道的两端,都是我的家。
火车载着我的乡愁,送我回到骨子里的故乡,地铁载着我的家愁,唤起对家的记忆。
最常被问到的话就是,上海好还是老家好?是啊,到底哪里好?来上海之后,却经常发现走到某处,一种豁然熟悉的感觉浮了上来。这里好像我家楼下,这里好像南三条市场,这里好像体育大街北面的立交桥,这里好像棉四生活区。
倘若我对人说起,哎,这里好像我家那边,想必他会诧异,这里明明是大上海,怎么会有跟这里一样的地方?
而我常常能从某幢建筑,某个街景,甚至某个阳光射入的角度,微风吹过的弧度,找到老家的影子。
上海好还是老家好?我的回答却是,两个地方都挺好的,上海更好一点吧。
往往听到这个答案会觉得奇怪,或者不屑:怎么可能,上海只是好一点吗?
上海当然好,这里繁华、美丽,资源丰富,但是我在老家长大,自一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来,而上海———冥冥之中向往而归的地方,则是我整个血液一直在呼唤的源头。
所以上海比老家好一点吧。
正因为我爱老家,所以我才说上海比她好一点,正因为我爱上海,所以我才说她比老家好一点。
我想,我一定是老家人中最爱上海的那一个,也必然是新上海人中最爱老家的那一个人。(作者单位:宝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