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临,百花争艳。节假日上海各主题公园挤满了赏花的人群,争相欣赏大自然带来的春天神韵,这也是当今上海社会的一种新景象。但是,在家中,坐在阳台上看小区绿茵丛中的玉兰、牡丹、杜鹃,虽然没有成片,但也赏心悦目,再打开CD听贝多芬的音乐,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呢!
在小提琴音乐领域中,我对贝多芬的作品是情有独钟的。贝多芬总共创作了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的第五F大调(春)和第九A大调(克莱采)两首是我最喜欢的。我收藏有海菲兹、帕尔曼等名家的演奏版本,不时欣赏,一遍又一遍,百听不厌。贝多芬这两首创作于1801年和1803年的早期作品,充满了青春朝气和乐观情绪,有人说是描写大自然的春天气息,但我认为作品还记述了贝多芬青春年代对生活的感受。那温柔、抒情而又生机勃勃的主题旋律在钢琴伴奏下,一唱一和十分悦耳动听。急速的变调和灵动的变奏展开时,焕发出春意盎然的气氛,更令人陶醉。贝多芬这几首乐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春天的欢乐,在严寒的冬天和生活坎坷的时光,它同样给我以力量、勇气和温暖。即使现在,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听贝多芬的音乐也是对青春的一种最好的回忆和祭祀。
音乐是心灵的窗户,作曲家、演奏家、音乐受众者无不对音乐旋律抒发和寄托着自己的情怀。我无数次聆听过名家演奏贝多芬小提琴曲的现场音乐会和录音,伯尔曼、海菲兹、奥依斯特拉赫、穆特等等,他们各有自己的音色,表达的感情也会有所区别。而一首乐曲之所以值得反复演奏、聆听和回想,实际上就是人们寄托和诉诸自己的梦想、希望、欢乐、忧虑、意愿和美感。作为聆听者,当回想、描述、抒写音乐的时候,我感觉音乐实际上是在我的心灵里有更内在的倾听、更卓越的演绎,或者说有一种更为辽阔深邃的生命在鸣唱。
音乐与人生,有时会相互融合的。由于音乐,人生或人生的某一段时光会充实、会完美。音乐其实是最基本、最普遍和最充分的人性。我还记得那一年音乐天才、十次格莱美奖获得者美国黑人歌手博比·麦克费林在上海音乐厅献艺的情景。这次音乐会非常另类,前所未有,没有乐队、没有节目单,麦克费林依靠一只麦克风,用自己的嗓音即兴发挥与昆曲互动,与二胡互动,与芭蕾互动,最后与全场观众互动,引发高潮,全场千人合唱巴赫的“咏叹调”,欣翻了上海音乐厅。这就是人性的萌动、内心的需求,以致每个人都能鸣唱、演绎和倾听他自己心中的音乐。
去年,我女儿为我购置了一架钢琴。以我现在的八十几岁的年龄,要再重新掌握钢琴的演奏技能,那当然是非常困难了,但我可以这样做,就是按我内心的需求。每当有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美好旋律在我心中萌动时,再配上我自己的构思的和弦就在钢琴上弹上一阵。我老伴说你这是"乱弹琴”,我确实是"乱弹琴",可是我圆了我几十年的钢琴梦,我演绎和倾听了我自己心中的音乐。
“音乐造就了人的心灵”。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有美好的音乐陪伴着我,贝多芬的、肖邦的、阿炳的,还有我自己的,这是多么幸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