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中国宝武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排头兵,其工艺装备水平代表中国冶金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宝钢股份的冷轧工序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工序,宝钢冷轧的竞争优势体现了宝钢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我1994年从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进入宝钢后,在宝钢冷轧厂工作了16年,2010年我调到了研究院后还是从事冷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回顾这25年的工作历程,我先后参加了1420冷轧工程建设并负责相关新成品的开发;牵头开发柔性化高强钢专用线核心技术和工艺装备;负责快速热处理核心技术的研发。到目前为止,我带领项目团队开发成功:冷轧高品质家电外板、极限规格镀锡板、软质镀锡板、一次冷轧荫罩带钢、热镀锌汽车外板、超高强钢汽车板、先进高强度热镀铝锌及彩涂板等新产品;同时带领团队开发成功:气雾冷却技术、高氢快冷技术、水淬技术、新型电磁感应加热技术、喷气加热技术和喷气辐射复合加热技术等冷轧后处理核心技术。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攻破,一个个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靠的是什么?我总结下来:首先要靠领导支持,其次是要靠团队坚定的创新理念和不懈的努力!下面我讲一个我们开发荫罩带钢的故事来说明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重要性。
20年前的彩电都是显像管式的,像个大箱子。彩管用荫罩带钢被誉为钢铁艺术品,质量要求极高,上个世纪全世界只有日本和德国可以批量稳定生产,而且国外荫罩带钢的生产都是采用两次冷轧以及中间脱碳退火的传统工艺,并在专业化小厂生产的,生产周期长、效率低、能耗高、成本高,当时荫罩带钢每吨要卖到几万元。当时冶金部将荫罩带钢的开发列为8大难题之首,多次列入国家五年计划,投巨资研发,但均未成功。
针对这种现状,宝钢如何突破?是全盘技术引进还是国产化仿制?不,既然国外的传统生产工艺存在低效、高成本的缺陷,如果没有工艺创新,我们宝钢这种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很难稳定生产这种钢铁艺术品,更不可能有经济效益,当时新日铁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点。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外国人的老路上走呢?我们必需创新和超越。在这种创新思想指导下,我们对“荫罩带钢”这座钢铁堡垒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其中的技术难点进行重点攻关。在课题组各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经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研究攻关和表面质量改进,终于开发成功并批量稳定生产出一次冷轧荫罩带钢产品,实现了彩电用钢中最后一块钢板的国产化,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日本和德国荫罩带钢在全球的垄断地位。同时,由于我们发明并采用了一次冷轧生产专利技术,省去了国外传统二次冷轧生产工艺中的高温脱碳退火工序和第二次冷轧工序,所以能耗大幅度降低,生产周期显著缩短,废气、废水排放也明显减少。在一次冷轧荫罩带钢生产领域我们宝钢的技术水平超越了日本和德国,跃居世界领先水平。该项目也使宝钢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大批量稳定生产一次冷轧荫罩带钢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而且产品批量出口,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0%,那几年产生了数以亿计的直接经济效益。我们课题组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自主研发的柔性化高强钢专用线及其世界首发产品,使得宝钢冷轧高强钢产品工艺和装备全面领先。这些事实都证明,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要做到,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要想办法做到。创新是我们技术人员的责任,超越和引领是我们技术人员的使命。我愿意为中国宝武未来冷轧发展继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