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照常为一家康复医院的几十位离退休老同志宣讲近期国内外大事。我已经连续四年为他们讲课,听讲者年龄最小85岁,最大的超过一百岁,多的时候听讲80多人,少时也有40多人。
这一天我发现两位老人没来听课,一位是宝钢的离休老干部郁金荣,另一位是中粮集团的离休干部马振琼。一问院办主任,郁金荣今年已满91岁,前不久去世了。
老郁原是宝钢老干部大学淞涛读书社的社员,每次学习都抢着发言,还要交一份手写的字体工整的学习体会。宝钢老干部大学的黑板报,每期都有他的投稿。前些年,他几次为贫困地区捐款,资助农村小孩上学,并奖励老家考上大学的学生。听到他去世的消息,不免难受和想念。
马振琼老人每次听讲都会提前来到教室。对于捐款,老人出手阔绰,时至今日,老人已累计捐款近83万元。但她对自己却异常节俭,除了一日三餐,平时连水果都舍不得买。一次,她看见路边小贩在卖小番茄,7元一斤,很想吃,但又舍不得买。她拿起小番茄,看了一会,又放下了。这件事被同住在老年公寓的朋友们知道了。第二天一早,她们就提着两斤小番茄送给了马振琼,同时止不住埋怨:“你捐10万元给灾区,如果用来买小番茄,可以堆成山了!”马振琼淡淡一笑:“灾区人民可比我更困难……”老人年事已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胆结石、痛风等慢性病。她对我说过,百年之后,要把所有积蓄都捐给国家,尽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微薄心意。
我每次宣讲,马振琼都会来听,休息时间善于和我交谈。这次未来听课,老同志说,她已经91岁了,腰背疼痛下不了床。我一听不免眼眶发酸,祝愿老人早日康复。
七年前,受宝钢老干部大学领导委托,我到上海老干部大学参加一次政经班大课讲座,当时的班主任陈璐说:“老范,你如果愿意,每周三上午可来听。”市委党校和国际问题研究院的专家教授精心备课,生动的讲课或报告深深吸引了我。听了一段时间,我介绍老友李厚玉参加,陈璐老师给我俩办了听课证。从那以后,周三如果没有要事,我俩都会从宝山乘一个多小时地铁去听课,不论刮风下雨、寒冬酷暑,始终坚持。
2015年12月15日,我俩参加了市老干部大学志愿者宣传员队伍,开始给离退休人员讲课。2017年1月10日,这个叫“移动微课堂”的讲座在这家康复医院正式挂牌。
听课的群体中,60%的老同志曾经在市、区老干部大学上课,随着年龄、身体的变化,虽然不能正常到市校上课,但仍怀揣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他们写信要求市老干部大学“送学上门”,市老干部大学满足他们要求,他们十分感动。
听讲座的老干部每次都非常认真。不少老同志早早来到会场,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由护工陪着,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手发颤还作记录,会后总有几位老同志和我交流。特别是当我看到一位101岁的老干部坐在轮椅上听课还作笔记,让我极为感动。从这些老干部身上,看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看到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和高贵品质。每宣讲一次就受到一次教育,鞭策和鼓励我把课讲好,奉献他人,也提升自己。
离休干部蔡元俭是我们志愿者的突出代表。他离休20多年来,自费十几万元订阅相关报刊,在学校、社区、养老院等单位义务作时政宣讲1500多场。他说:“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愿发出光和热,燃烧自己,温暖他人。”蔡元俭去世后,市老干部大学研习社为他开了追思会。
和我们一起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徐鼎茂,除了积极参加康复医院的宣讲外,还先后在有关单位、学校宣讲60多场专题,听众万余人次。
受周围这些志愿者的影响,我也认真组织好淞涛读书社的学习活动,每年写心得体会50余篇,建立两个微信公众号平台,办“学习交流专刊”70期。研习社和读书社社员积极投稿。同时向这些老革命老先进学习,关心家乡和贫困地区建设,为家乡农村修路捐款3万元,为村老年活动场所捐6000多元。2018年,我被评为上海市社区教育优秀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