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和使命。在追求极致专业化的征途中,宝武智维四代师徒以岗位为立足点接续奋斗、传承技术,致力于“在线修复技术”的迭代、推广,奏响新时代的赞歌!
刘炳荣是我的“师爷”,1984年进入宝钢,参与项目建设。1987年,投产仅2年的初轧厂关键设备飞剪轴承孔发生损坏,日方专家告知要停机两三个月离线修复。为了降低损失和影响,刘炳荣天天泡在现场反复琢磨,提出“不离线实施修复”设想,组织设计了一台结构简单的“土设备”,打破传统离线修复的思维定式。他带领团队,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在线修复任务。后来,“刘炳荣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着年轻人一起搞创新。
我的师傅徐雪飞2004年进入宝武智维,跟着刘炳荣泡在现场,学到了一身“真功夫”。加上师傅勤学好问、不怕吃苦,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师傅接过“刘炳荣创新工作室”的班。除了技术方面不断精进,工作室在师傅的带领下,业务拓展、市场营销也取得较大成果。他本人也从一名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2010年,我进入宝武智维,一直在一线操作岗位磨练。当时,在线修复技术已经初步成熟,但是转型发展的快节奏让我没办法整天跟着师傅跑,师傅便通过“给项目、压担子”的方法来让我边学习边提升。过去那些脑子里、本子上的经验,如今都变成了数字化、标准化、可视化,设计的施工技术方案也配入了三维模拟图,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精度,工作室也形成了多项技术论文、标准和专利等。从手工堆焊到现在机器人堆焊、激光熔覆的转变,从手工加工到数控改造,让我深深感受到,无论硬件和软件,无论行为还是思维,与师爷那一代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劳动效率、产品质量、设备稳定性都有了大幅提升。
面对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大家攻坚克难的看家本领。在2050综合大改造项目中,总体设计改造由德国一家公司负责。当时机架关键安装部位磨损、腐蚀严重,无法满足设备更新的安装精度,于是我们采用“四台机床组合同步在线修复法”,使用计算机三维模拟仿真技术,仅用10天就高质量地拿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热负荷试车一次成功,轧制精度全面提升,德国专家也竖起了大拇指。
一眨眼7年过去了,回想起刚跟着师傅工作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那时的我经常“嫌弃”车间实习太苦,有时候还“偷懒”。通过不断磨砺成长,现在已经成为在线修复技术继承人,也亲眼见证了师傅从一个满头黑发的青年变成头发稀疏的技术专家、产品经理,每天全国各地奔走,承接在线业务。“岁月是把杀猪刀”,却留下了岁月沉淀的结晶,创新工作室先后总结提炼专利15项、技术秘密20项。
现在,在线修复技术已有了第四代传承人。2019年新进员工李艺哲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计算机三维模拟仿真技术方面展现出优秀的特长和潜质,工作室将他吸纳为团队一员。当前,公司进入了智慧转型的关键阶段,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沿着“服务产品化、产品服务化”的发展道路,将现代科学技术、智能化手段植入产品和解决方案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