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11月18日,马钢试轧成功第一个国产轮箍
▲1958年,建厂初期的湖北钢铁厂
1961年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专题讨论在马钢建设车轮轮箍厂的问题。3月7日,马钢车轮轮箍厂筹备处成立。筹备处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就是完成工程设计任务书。在一无资料可参考、二无实践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这是完全依靠我国自己力量开展的一场攻坚战。1962年3月12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同意马钢车轮轮箍厂设计任务书,规模为年产车轮17万吨、轮箍3万吨、钢锭45万吨。5月,马钢车轮轮箍工程动工建设,工程规模大、专业多、技术复杂,基建工程分两期交叉进行。一期工程包括轮箍系统、两座平炉和供电供水等大部分公用设施;二期工程包括热轧车轮系统、加工系统和其他生产设施。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奋战,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共建成轮箍、平炉和公用设施三大系统,完成投资1.27亿元,是马钢“一五”计划总投资的4倍,占1963年全国黑色冶金建设投资的三分之一。1963年11月18日,马钢试轧成功我国第一个国产轮箍。1964年7月29日,车轮系统成功轧制出我国第一个直径840毫米的辗钢整体车轮。至此,一个年产24万吨钢、17万吨车轮、3万吨轮箍的车轮轮箍厂在马钢建成。
马钢车轮轮箍厂是共和国第一座生产铁路车辆车轮和轮箍的专业工厂,也是当时我国唯一、亚洲最大的车轮轮箍生产厂,同时也是我国各种盘件、环件的主要生产基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把它与发现大庆油田、建成万吨水压机、原子弹成功爆炸一起,作为1964年我国工业战线的四大喜讯。
马钢的生产规模在不断扩大,由于急于求成,有些项目实施简易投产,形成不了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大量农民进入马钢,未及进行严格的培训,管理工作遇到很大困难。从1959年至1963年,马钢连续5年亏损,亏损额近1.4亿元,相当于当时马钢全部基建投资的51%,人称“赔了半个马钢”。
1964年初,全国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工业学大庆活动。马钢先后两次去大庆学习。怎样因势利导,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落实到加强管理、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益上去?成为当时
必须及时解决的问题。马钢组织开展文明生产活动,贯彻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把主要力量投入到当时的重点建设项目凹山选矿工程和车轮轮箍会战上,同时关、停、并、转了部分厂矿和设备,精简人员,调整机构,年底实现扭亏为盈。随后,以治“脏”、治“乱”为突破口,强化企业管理。通过一年的实践,马钢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企业特点的管理经验,并陆续总结形成“三清、五不漏、规格化、一条线”的文明生产经验。
至1965年,马钢基本完成3个冶金厂区的总体布局,先后炼出了第一炉钢、轧出了第一根材、生产出了第一个国产轮箍,打了一个扭亏为盈的翻身仗,成为冶金企业学大庆的一面旗帜。冶金部领导到马钢调研,将马钢称为“江南一枝花”。1966年3月,马钢被批准为全国“大庆式企业”,是当时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中唯一一家钢铁联合企业。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马钢的建设和发展。1958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朱德视察马钢。1958年9月20日下午,毛主席登上建成投产不久的9号高炉,他从工人师傅手中接过望火镜,朝着风口,聚精会神地察看高炉内矿石熔化情况。他说:“马鞍山条件很好,可以发展成为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因为发展中型的钢铁联合企业比较快。”10月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视察马钢,并指出:“我们搞任何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超越客观条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要重视客观条件。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1959年10月29日,毛主席第二次来到马鞍山,先后视察了马钢一炼钢厂和三炼焦厂。
湖北鄂城钢铁厂、新疆八一钢铁厂是“十八小”中的两个骨干企业。
1957年,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同意湖北钢铁厂建厂规划,规划生产规模为年产生铁15万吨、钢10万吨、钢材8万吨。
1958年3月25日,湖北钢铁厂破土动工。9月,第一个矿山———西山铁矿开矿。10月10日,高炉出铁。1959年4月,炼出第一炉钢;9月,轧机投产;12月31日,轧出第一根18公斤/米轻轨。
1960年,湖北钢铁厂更名为鄂城钢铁厂(简称“鄂钢”)。鄂钢成为湖北省省属骨干钢铁企业,与全国其他省属钢铁厂并称为“十八罗汉”。
1958年6月,八钢编制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达到年产焦炭60万吨、生铁80万吨、钢60万吨(其中含合金钢10万吨)、钢材50万吨的扩建计划,得到国家批准。8月4日,八钢开始大规模扩建。由于工程项目多、战线长,施工力量不足,材料设备不能及时供应,至1960年,主体工程仅完成计划的25%~35%。
1961年,八钢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将1958年至1960年开工的部分工程列为停建、缓建项目,已形成的工序生产能力出现轧钢大于炼钢、炼钢大于炼铁、炼铁大于采矿的“倒宝塔型”。此后,八钢在已形成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进行填平补齐。
(未完待续)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