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致准点对标找差再出发
韶钢提出“极致准点,对标找差再出发”,破除固步自封、小富即安的思维,向国内优秀同行、优秀民企学习,挑战极限,追求极致,坚持“三个不动摇”,发挥体系优势,创造新业绩。
炼铁厂完善“三级三维”对标体系,通过对标争先、岗位找茬、持续改善,努力实现炼铁各项重点技经指标达到或领先周边和行业水平,从而快速提升铁区生产运营体系能力,增加铁水成本竞争力。今年以来,炼铁厂对标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3座高炉对标指标全面进步,生矿比、焦比、铁产量、燃料比等重要指标长期居行业前5名,其中8号高炉焦比位于行业第一。
炼钢厂建立全员对标管理体系,对标争先,持续深入开展向先进同行学习活动。厂将对标工作常态化,把每个指标都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中,人人肩上有指标。炼钢工序把金属料消耗、钢铁料消耗、铁钢比等14项重要指标与行业先进企业开展对标,寻求重点突破。为有效降低铁钢比,炼钢工序通过降低单炉铁水重量,增加废钢加入量,提高单炉产量,实施铁包加废钢,废钢斗装斗结构优化提高装入量,钢包加盖、降低出钢温度等工艺措施,持续开展“三岗”活动,提升生产管控水平,铁钢比逐月降低,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尤其进入下半年以来降到800kg/t以下,并逐月取得新突破,其中8月创下769kg/t最好成绩。
工序协同站稳月产70万吨钢平台
韶钢重视铁钢生产,并要求制造管理部重点做好配煤、配矿、配废钢等工作,全力服务好公司生产。
制造管理部实施“极致库存”管理,全力降低原料库存。围绕“产量最高,成本最低”组织生产,炼铁厂优化原料、烧结、焦化、高炉等工序管控水平,持续保持高产、稳产、低耗状态,稳固铁1.85万t/d平台。
坚持“以高炉为中心,铁区一盘棋”的管理理念,全厂协同、支撑高炉稳产、高产,围绕炼铁厂指标体系和重点管控指标,以高炉为中心,促高炉稳定顺行;通过眼睛向内,精细组织生产、开展攻关。铁区一体化管理带来的能力提升,使每次高炉检修后炉况都能得到快速恢复,高炉的稳定率和操控能力大幅增强,高炉日产量稳定在1.85万t/d,最高纪录为18989t/d。全年铁产量预计达到651万吨,对比去年提高12.2万吨,焦比对比去年下降8kg/t。
2020年初,重钢启动新一轮发展规划,以“提规模、调结构、降成本”为生产经营方针,坚持“全面对标找差,狠抓降本增效”工作主基调,聚焦“规模+成本”、“效率+效益”,精心组织生产。一年来,坚持全面对标找差,狠抓降本增效,与中国宝武各基地对标,与民企对标,推进四座高炉改造保证铁水需求,降低铁钢比提升单位效能,推进双基管理提升管理效能,推动管理、规模、效率、效益全面提升,生产经营从“跟随”向“引领”迈进。
高效协同 力保主工序产能发挥
在新一轮发展规划的推动下,重钢从码头、料场到铁、钢、轧等主辅工序全面实施升级改造。为确保主体工序改造项目如期完成,各部门高效协同,统筹策划各工序升级改造期间的生产组织方案,跟踪控制项目进度,先后按期完成三座高炉的升级改造项目、二系列转炉以及7号铸机升级改造项目。各部门通力合作,测算产量进度,按日规划产量目标,保证能源供给,组织大宗物料到厂,协调合同订单需求,促进铁、钢、轧各主工序产能极致发挥,为超目标完成全年钢产量目标创造有利条件。
以转炉为龙头缩短冶炼周期
针对转炉冶炼周期大于连铸浇注周期的问题,重钢开展技术攻关,以分钟为单位推演过程操作,并由炼钢厂领导挂牌督战。攻关组从装料、冶炼、出钢等环节着手,认真研究每个步骤可能提速的突破点,将冶炼周期压缩到极致。
在装料环节,攻关组发现双斗装料模式严重影响入炉时间,提高废钢堆比重,将双斗装料改为单斗装料,进料时间缩短了5分钟;同时在充分推演后,果断将大转炉出钢口由150毫米扩大到190毫米,小转炉出钢口由140毫米扩大到170毫米,转炉出钢时间缩短约2分钟。此外,炼钢厂通过强化一枪吹炼操作、加快钢包周转等措施让转炉冶炼周期进一步缩短。目前,重钢大转炉冶炼周期由42分钟/炉缩短至33分钟/炉,小转炉直奔23分钟/炉。
以连铸为中心 提升单位时间通钢量
要提高炼钢产量,缩短连铸周期是核心。重钢炼钢小方坯连铸机属于利旧设备,自投产以来一直未达到设计产能,成为制约公司钢坯产能提升的瓶颈。为此,重钢对方坯铸机进行高效化改造,通过增加流数、增大断面、提升自动化水平等改造升级,目前方坯铸机浇筑周期由35分钟/炉缩短至25分钟/炉。
重钢板坯连铸机一直处于低拉速状态,影响通钢量。为此,重钢组织炼钢专业团队外出考察学习,还聘请专家现场指导。通过对板坯连铸机足辊进行升级改造、优化连铸保护渣性能、增加铸坯冷却水量等举措,实现板坯连铸机浇注周期由年初的43分钟/炉缩短至28分钟/炉,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精准支撑协同打造高效化炼钢流程
2020年以来,韶钢各生产单元专家一批批走进重钢炼钢厂,进行技术诊断、生产建议、管理体系能力改善等支撑,千里驰援,帮助重钢厘清双基管理提升、项目清单化、生产作业标准化、标准化作业、劳动竞赛、指标细化管理、PDCA+认真、体系思维运用等各类管理思路,突破技术瓶颈,进一步助力了炼钢产量规模提升。
(龚俊明 邹广森 曾剑锋 陆秀容 黄宝华陈 琴胡恩龙刘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