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太钢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太钢人矢志不移,不畏艰险,书写了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奋斗篇章。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担当,展现太钢人坚守初心使命、立志产业报国的生动故事,进一步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激励全员为把太钢建设成为全球不锈钢业引领者而奋斗。
毛主席为《钢铁小报》题写报头
每一位来太钢博物园参观的客人,每当走到陈列着《钢铁小报》的展样前都会情不自禁地驻足拍照留影。这微微泛黄却永不褪色、苍劲有力、清新飘逸的“钢铁小报”四个大字,犹如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光芒,承载着太钢的光荣与骄傲。
1949年4月20日,太原市城北郊区获得解放,当时的太钢--西北炼钢厂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成为华北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获得新生的太钢广大职工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为恢复生产、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日夜奋战。随着太原的解放,交通的恢复,各根据地运来物资源源不断支援太钢生产建设。广大职工面对大部分年久失修、带病作业的陈旧设备,克服各种困难,当年生产就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当时的太钢作为太原市的龙头企业,不但迅速复工生产有其特殊的重要性,而且在贯彻党的接管政策、团结工程技术人员等方面也起着示范作用,太钢因此受到了当时新闻界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山西日报》、《太原工人报》等各媒体纷纷对太钢进行采访报道,太钢复工生产稳步发展的声誉与社会影响与日俱增。如何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自己的新闻载体,及时反映已成为工厂主人翁的广大职工的精神面貌与改天换地的动人事迹,时任太原市军管会工业接管组副组长、副军代表陆达同志(离休前任冶金部副部长)高瞻远瞩,深感太钢有办一份小报的必要,他与抗战时参加革命、进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于1939年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一直在八路军总部从事军工生产的殷琏同志(曾任太钢公司副经理,后调任包钢公司副经理,离休前任冶金部机动司副司长)多次研究筹办小报事宜,并定名为《钢铁小报》,要求务必于太钢全面复工之日出版。经过多方积极筹备,1950年1月8日,这张八开四版的铅印小报《钢铁小报》正式创刊,成为了太钢职工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创了太原市厂矿企业办报的先例。《钢铁小报》成了当时钢铁局了解与指导太钢生产建设的桥梁,也是太钢对职工进行宣传教育、鼓动群众积极性的有力工具。
1950年,随着生产设备的修复运转,太钢生产稳步上升,并迈开了工厂管理民主化的步伐,极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主人翁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加上工人们将抗美援朝与劳动生产竞赛运动相结合,各生产部门连连创造与刷新生产纪录。到1950年年底,全面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钢铁产量均比上年增长3倍多,钢材产量增长近2倍,轧制钢轨获得成功,焦炭增长近1倍,耐火材料增长4倍多。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都对此作了广泛报道。
1951年初,《钢铁小报》编辑组代表太钢全体职工向党中央和毛主席上书报喜,并提出毛主席为小报题写报头的请求。这一愿望立即变为现实。几天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即通过山西省委办公厅转来毛主席为《钢铁小报》题写的报头,经过制版,取代了原由太钢书法家贺雨峰题写的隶书报头。太钢由此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而被载入史册。
毛主席的题字和中共中央办公厅的来信在《钢铁小报》上发表后,《山西日报》在头版作了报道。太钢职工和家属对毛主席的亲切关怀莫不引以为荣,纷纷发表感言。职工牛双林在来信中说,“看到毛主席给咱们小报亲笔题来字的时候,我是多么兴奋呀!我真是快乐极了。我们的小报给了我很多的教育,我一直就很爱它,现在有毛主席给我们写的字,这张小报更可爱了……我也希望咱们全体同志更爱护咱们的小报,编辑同志也更编得好好的,把咱们的小报办得更好,才对得住毛主席给咱们的题字。”职工李士朋来信说,“毛主席亲笔给我们小报题来的这‘钢铁小报’四字,这真是我们的无上光荣。为了感激毛主席给我们的题字,必须更进一步地办好咱们的小报。大家再继续努力,不骄傲不懈怠,将我们小报搞得比以前更好。”
在以后的岁月里,《钢铁小报》饱经风霜、历经坎坷,特别是在“文革”期间被易名,之后,《太钢日报》继续沿用了那熟悉的毛体字作报头,毛主席的亲切关怀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力前行。
新一代的太钢新闻工作者们,一定会以开国领袖毛主席为《钢铁小报》题写报头的无上光荣与自豪为精神动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继续为建设中国宝武旗下全球不锈钢业引领者,开创太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谱写新的篇章。
小小宝塔映初心
在太钢厂史展览馆的展厅里,陈列着太钢建厂87年来众多的物品,见证着太钢的发展和成长历程。在一件件珍贵展品中,有一座高约20厘米、银光闪闪的不锈钢宝塔立于玻璃罩中,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透过小小的宝塔,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峥嵘岁月。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百废待兴。毛泽东主席在一次谈话中感慨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主席的话,太钢人听到了,看到了,记在了心里。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被迫保家卫国,抗美援朝。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上严重威胁,经济上重重封锁,1950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把太钢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决定在太钢建立以冶炼和锻造特殊钢为主的电炉炼钢部,由此,太钢开始了生产特殊钢、优质钢的历史。
不锈钢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美、德等国家,从诞生时起不锈钢工业就一直被视为先进的高科技产业。新中国成立后,回到人民怀抱的太钢人时刻不忘毛主席的嘱托,用苦干加巧干的精神,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之路。在国家的支持下,太钢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完成了电炉炼钢部的建设。1952年9月16日,在当时的太原钢铁厂电炉炼钢部支部书记王泽民、主任王国钧领导下,经前苏联专家吉米道夫的指导,电炉炼钢部甲班班长、党员黄庆泰带领职工,用1号LG-3型3吨电弧炉成功冶炼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这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冶炼不锈钢的能力。
第一炉不锈钢的冶炼成功,拉开了中国不锈钢生产的序幕。满怀喜悦的太钢人随即将其制作成一座高约20厘米、银光闪闪的不锈钢宝塔送往北京,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党中央为鼓励前线将士士气,宝塔被转交给旅顺苏军战利品陈列馆,向前线志愿军展出。无数志愿军战士们从这里看到了祖国人民的热切期望与无私支持,从这里他们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不尽深情,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1955年,旅顺苏军战利品陈列馆更名为旅顺军事博物馆。1977年,在旅顺展出25年的太钢不锈钢宝塔随同旅顺军事博物馆其它26600余件文物移交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保存和展出。
不锈钢宝塔是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的见证,太钢的发展是我国不锈钢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继生产出新中国第一炉不锈钢之后,在太钢,又先后诞生了我国第一台不锈钢精炼炉、第一台不锈钢立式板坯连铸机、第一条冷轧不锈钢生产线、第一条冷轧宽带不锈钢光亮退火线、第一条不锈钢冷热卷混合退火酸洗线,以笔尖钢、“手撕钢”、第四代核电用不锈钢等为代表的高精尖特产品成功应用于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新兴行业,为加快高端装备的国产化进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长为全球不锈钢的领军企业。我国也实现了从不锈钢最大的进口国到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国、消费国、净出口国的华丽转身,不锈钢产业逐渐从技术跟随者成为技术引领者,一大批先进不锈钢材料在国家尖端领域、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战略、核心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材料支撑。
面向未来,太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中国宝武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把太钢建设成为中国宝武开疆拓土的示范企业和全球不锈钢业引领者,为中国宝武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贡献太钢力量!
太钢为抗美援朝捐献“太钢号”飞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出兵干涉。短短几个月,美军就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1950年10月,在朝鲜人民处于极端困难、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中国人民的意愿,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决策,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奋起抵抗侵略。全国人民投入了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运动当中。
1950年10月8日~10日,太钢首届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了《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的决议。太钢党组织及时进行宣传发动,将抗美援朝与生产竞赛运动紧紧结合在一起,组织发动广大职工积极投身于抗美援朝、支援前线、生产捐献“太钢号”战斗机的爱国主义运动之中。
太钢组织职工豪迈地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武器。钢厂各部、车间、小组直至每个职工都订立了“抗美援朝爱国公约”,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工作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在抗美援朝生产竞赛运动的促进下,炼钢部于1951年元月份7天连创8次新纪录,平炉热装冶炼一炉钢的时间缩短到4小时54分,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当年第一季度,太钢生铁产量平均比1950年同期增长了41.06%,钢锭增加36%,焦炭增加8.2%,太钢职工的爱国热情和显著成绩受到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的表彰。到1951年11月,太钢提前一个月,超额完成了生产捐献“太钢号”战斗机的捐款计划,为全省各行业起了表率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