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依闻是湖北地区老一辈美术工作者和教育者,前段时间湖北省美术馆为老艺术家举办了个人作品专题展。展览宣传海报上的一幅油画作品深深吸引了我,酷暑天里只身前往美术馆,细细观赏原作。
这幅油画作品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初,描绘的是建成投产不久的武钢焦化厂焦炉生产现场。作品以平远式的构图法,艺术地表现出焦炉的雄阔与壮美;用近于写实的手法,展现那段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钢铁生产火热场面;暖色调的运用,减轻了生产现场的紧张感,使得画面呈现出一派明亮、温暖、富有生气的艺术氛围。作品的尺幅并不大,须细细分辨。画面上有十几个男工人身穿白帆布工作服,戴着柳条编制的安全帽,在各自岗位上操作、配合,与四层楼房那般高的焦炉相比,他们的身影显得那么微小。似曾相识的画面让我不禁陷入沉思:那群人当中,有没有我的爸爸呢?
我的爸爸出生在东北,1956年跟随爷爷一起举家从鞍钢来支援武钢。1966年他转业退伍,被分配到武钢焦化厂工作,直到退休也没有离开过焦炉。22岁的他刚参加工作时,看到的焦化厂想必就是油画中那番景象。爸爸所在的车间负责三、四号焦炉生产,现场生产24小时不停歇,作业人员实行三班四倒工作制。爸爸曾经干过焦炉上很多岗位,非常熟悉焦炉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生产一线的管理者后,在长年如同军事化的生产调度下,他的性格和作风愈发坚韧果敢,言行令止。过去焦炉生产出现不正常时,往往需要人工配合机械把残余焦炭清除干净,尽管穿戴严实,在火红炉膛面前争分夺秒的操作非常“烤验”人,岗位员工戏称为“吃红烧肉”。多年以后,他的老同事跟我说,爸爸带头吃过很多次“红烧肉”,可我从来没听他自己讲过。
展厅里,我凝视着油画作品,默默伫立良久,脑海中的记忆片段阵阵翻涌,仿佛又感受到了焦炉的热度,仿佛看到画面上那台推焦车正平稳地来回运行,仿佛看到焦炉周围那片冬日里也不凋零的绿色。2006年8月,焦炉炉龄到期,需要拆除后在原址上修建新焦炉。为了不影响新焦炉投产,老焦炉在停炉后需迅速拆除。那时,我作为指派的协调人,和其他同志们一道在余温未尽的焦炉旁顶着烈日工作,即使脸上脱了几层皮、身上长满痱子,也没有躲一分钟的荫,保证旧炉料及时清运。在那三十多天火与热的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辈人在焦炉上烟熏火烤三四十年的工作感受。本打算选一块焦炉耐火砖拿回去给爸爸做纪念,他点着自己的脑门子笑着说:“还要那玩意儿,可不都在这里?”
炉火炼青春。焦炉生产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在爸爸的记忆中凝结,焦炉生产的画面在艺术家的笔下定格,凝固成历史。奉献无止尽,燃烧到永远!中国钢铁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凝结着无数老一辈钢铁人曾经的激情与豪迈,希望新时代的钢铁人继往开来,续写钢铁新的长征,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