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再上调废钢出口关税将减少回收量青山集团启动津巴布韦钢铁厂项目重点工业领域节能“有章可循”“双碳”下汽车行业绿色转型将加快钢铁消费需求升级奋力创建世界一流钢铁企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692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1-12-07

以能效约束推动低碳转型

重点工业领域节能“有章可循”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若干意见》,对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节能降碳及绿色低碳转型提出明确目标任务。相关部门配套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让能效约束有了参照标准,也让节能降碳变得“有章可循”。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内外环境、要素条件、供需结构等新变化,对重点领域用能提出了新要求。通过能效约束推动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既有助于广大企业从源头减碳,也将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发挥能效标准引领作用

《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上述重点行业及数据中心达到标杆水平的产能比例超过30%,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到2030年,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和标杆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标杆水平企业比例大幅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依赖能源,但能源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引导高耗能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也是上述能效约束文件出台的背景所在。”国家节能中心综合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能效标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成效,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动态调整。一方面,要对标国内外生产企业先进能效水平,确定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另一方面,要参考国家现行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确定的准入值和限定值,根据行业实际情况、发展预期、生产装置整体能效水平等,科学划定各行业能效基准水平。

“实行能效约束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不能影响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也不能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上述负责人说。

深挖节能降碳技术潜力

在钢铁、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伴生了大量余热资源。据相关机构测算,这些资源可换算成约6亿吨标准煤。

“以钢铁为例,全行业工业余热资源量约1.8亿吨标准煤,但当前余热回收率仅约三分之一。”业内人士指出,工业余热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其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没有污染物排放,属于清洁能源。

业内人士表示,工业余热梯级综合利用系统方法和技术体系已在宝钢股份、韶钢松山、东方特钢等应用推广,年化节能32.41万吨标准煤,近3年创造经济效益10533万元。未来,工业领域余热回收率每提高1%,可节约6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500万吨、二氧化硫67500吨、氮氧化物52125吨,效益十分可观。

在中石化,绿色高效百万吨级乙烯成套技术使其一举成为世界五大乙烯技术专利商之一,其中“零排放”开停车、炼厂干气增效利用等专项技术确保乙烯单位能耗国际领先。中石化高级专家说,持续加强节能新工艺、新型催化剂研发力度,开发节能型新装置新设备,将为中石化能效提升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新技术提升工业企业节能降碳水平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技术装备创新,推动了重点行业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的升级换代,促进了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

近日,在河钢邯钢邯宝炼铁厂360平方米烧结生产线,出口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到每立方米21毫克,远低于国家每立方米50毫克的超低排放标准。不止是氮氧化物浓度,该产线烟气颗粒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也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这源于河钢“钢铁行业多工序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技术与应用”项目在产线的成功转化实施。不久前,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在河钢建立了钢铁冶炼高能耗、高污染工序全覆盖的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技术体系,为钢铁行业全流程、全过程、全污染物的全面减排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在沙钢,引进并创新双辊薄带铸轧技术,建成国内第一条超薄带生产线,与传统热连轧相比,单位燃耗减少95%、水耗减少80%、电耗减少90%,真正实现绿色先进生产;沙钢建成年钢渣处理能力450万吨的国内最大固废环保项目,实现钢渣100%综合利用;沙钢开发并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的转底炉循环利用含铁锌尘泥的示范工程,彻底解决行业固废资源循环回收利用难题,实现固废零排放,产品可作为废钢替代品,年实现二氧化碳减排量10万吨。

专家表示,《意见》要求充分整合科研院所、协会和企业力量,发挥科研创新优势,通过开展技术装备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激发全产业链绿色技术需求,将绿色技术研发、绿色装备制造打造成为未来高新技术产业的“蓝海”,助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科学有序强化能效约束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和系统性变革,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及公众等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在当前发展阶段,单纯依靠政府的政策指令或市场的自发行为,都无法将节能减碳工作落实到位。

“在这个过程中,要科学处理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在突出标准引领、深挖技术改造潜力的基础上,要强化系统观念,科学有序强化能效约束。”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意见》科学界定了重点领域,聚焦了一批能源消耗占比较高、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重点行业,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比如,《意见》选取的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都是单位产品能耗强度高、行业能耗总量大的行业,应该说抓住了我国工业领域节能降碳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业内人士指出。

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还要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有序推进、压茬推进,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业内人士建议,要整合现有政策工具包,修订完善配套政策,多部门、多领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我国能源效率持续提高、碳排放量显著下降。

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相关人士认为,一方面,要限期分批对重点行业节能减碳实施改造升级和淘汰,在规定时限内将能效改造升级到基准水平以上,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淘汰不能按期改造完毕的项目,对于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且未能按期改造升级的项目应限制用能。另一方面,要确保政策稳妥有序实施,充分考虑经济平稳运行、社会民生稳定等因素,既要整体推进,也要一企一策。

(内容来源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