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兴矿谋发展碧水青山满眼春绿色智慧,与钢铁同频共振重塑钢铁行业在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地位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 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786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11-22

以绿兴矿谋发展碧水青山满眼春

--宝武资源旗下矿山企业走访记(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槐花林

罗河矿

■记者王 磊通讯员温 萌

一想到矿山企业,人们的脑海里难免出现灰头土脸、烟尘四起的印象,但是在宝武旗下的诸多矿山,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生机盎然的复绿矿坑、绿树成荫的复垦废石场、绿宝石般的矿坑湖……这里真的是矿山吗?

近年来,宝武资源全力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宝武“双碳”发展战略,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创建。我们所到之处,满眼都是“矿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动景象。绿色,正越来越成为宝武矿山高质量发展的新底色!

“天坑”复绿石头“开花”

登上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观景台,天高云阔,山风徐来。抬眼间,一个无比巨大的矿坑赫然在目。这里,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的大冶矿东露天采坑。心中,一种无比震撼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个108万平方米的矿坑,足足有15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这,并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是一个见证着我国矿冶辉煌历史的人工景观。

从孙权造刀、隋炀帝铸币到岳飞炼剑,大冶矿的开采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26年,承载着深厚悠久的华夏矿冶文明史。1958年7月1日,大冶矿重建投产。同年9月15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冶矿,指示矿山要综合利用好矿产资源。此后,以东露天采坑为主采场的大冶矿,累计产出铁矿石1.3亿吨,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留下闭坑后的这个巨大矿坑。

如今,大冶矿已经将这个垂直落差444米的露天采坑,成功打造成为了中国第一家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建成了中国第一家铁矿石博物馆,形成了“天坑”大峡谷、“日出东方”广场、矿业博览园、井下探幽等诸多景点。同时,大冶矿还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植绿复绿和边坡治理。远远望去,矿坑的顶部和边部,已经冒出了大片的绿色植被。一个废弃的矿坑,蝶变为国家级4A级景区,矿山公园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5万人次,成为了一个网红景点。给我们讲解的大冶矿宣传干事王伟斌是一个典型的矿二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对大冶矿周边环境的变化感受尤为深刻。他介绍说,大冶矿所在的黄石市铁山区,是全国行政面积最小的一个区。这几年,随着“三治四化”的进一步推进,以矿山公园为生态修复圆心,铁山区的宜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空气质量和幸福指数都在提升。

历经80余年的露天开采,大冶矿不但产出了1.3亿吨铁矿石,其总排岩量还高达3.7亿吨,形成了总面积相当于9个天安门广场的废石场,废石大多为大理岩、闪长岩,石质坚硬,绵延十多里,寸草不生。可如今的废石场上,却是一片片望不到头的刺槐林。每当初夏,刺槐林花香四溢,在这里举办的槐花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大冶矿的槐花,也成了与武汉樱花等齐名的湖北名花之一。仔细观察脚下的石头,果然见不到什么泥土。要在这样缺乏土壤和水分的硬石堆上植树种草,难度可想而知。大冶矿先后试种过白杨、泡桐、法国梧桐等品种,都没有成功。后来,在相关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又选择了耐旱、抗贫、易繁殖的马尾松、石榴、刺槐、紫荆、藤类植物,试验后发现这些植物成活率较高。经一再对比,最终选择了成活率高、固氮能力强,又有利于改善土壤增加肥力的刺槐。经过二、三十年的接续努力,陆续栽种刺槐120多万株,复垦了397万平方米废石场,形成了这个如今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林,这里也成了国内矿山企业修复环境的典型样本!

南山“天池”城市“绿芯”

如果从天空中俯瞰,凹山湖就像一块水润的蓝宝石,镶嵌在马鞍山东郊的南山之上。正是午后,阳光把湖面映照的波光粼粼,一群野鸭欢快地游弋在碧蓝水面上,而环湖四周的坡面上是大片的绿色植被,映得湖面满是翠绿。尽管不是双休日,但观景平台上还是有不少游人。几位正在拍照的大妈一边拍照一边喊着,“太美了,太美了”。她们都是从马鞍山市里特意来这里观景的,而她们的家属,都是南山矿的退休职工,曾经在这片热土上奉献青春和汗水。

南山矿凹山采场曾经是华东最大的露天采场,是马鞍山“因钢兴市,因矿兴钢”的发源地。从1954年启动开采,到2017年闭坑关停,累计为马钢输出了超2亿吨铁矿石。

2017年,马钢矿业与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共建矿区水环境生态修复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产学研合作基地,启动了对南山矿凹山采场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入宝武后,马钢矿业以“两于一入”为目标、“三治四化”为方法,结合马鞍山市推进的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65亿元,完成了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南山景观大道、代塘体育场等生态提升项目30项,打造了这个融科普教育、矿山历史、人文景观、休闲游览为一体的独特典型的马鞍山市新地标。

凹山地质文化公园浸润着南山矿悠远而厚重的历史。在公园的一个山坡上,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陪同我们参观的马钢矿业生态修复公司经理黄克斌介绍说,这里正是当年“凹山大会战”指挥部的小院所在地,这棵松树就长在院子里,见证了凹山矿的百年沧桑。今天,这棵已有百年树龄的松树被命名为“南山松”,如今又在见证新南山为马鞍山创建“生态福地”,为宝武创建绿色矿山而所做的一切。

在碧蓝的凹山湖底,南山矿排出的尾矿安静地铺陈着,这解决了尾矿排放的难题。今年,南山矿又向凹山湖投放了五万尾鱼苗。“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这里打造成马鞍山的一个‘绿芯’!”黄克斌介绍说,一到双休日,南山路上就会经常堵车,全都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现在的凹山湖不仅成了南山矿生态修复的标志和马鞍山市的一个“人工天池”,而且还有力地助推了矿山的绿色发展。“去年,我们矿山没用一滴长江水,所有的生产用水都取自凹山湖。这也为长江大保护作出了贡献!”他自豪地说。

加入宝武后,马钢矿业从系统决策、专业管理、具体实施三个维度着手统筹规划,构建绿色矿山建设管理体系,建立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新模式,形成贯穿矿山规划、建设、开采、选矿、固废深加工、矿山闭坑、复垦、生态重建、和谐矿区建设等整个矿业开发全过程的绿色矿山建设方案,绿色发展的底色越来越浓,所辖的南山矿等7家矿山均被评为国家级绿色矿山。

“无尾”矿山生态领先

今年6月,马钢矿业罗河矿通过了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回头看”的现场复核。走进这个年轻的矿山企业,就像走进了一所大学。绿树成荫的厂区道路,色块分明的建筑群,标准的足球场和健身场地,还有在建的罗昌湖景观……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足球场的步道上,几个女孩正在健步走,欢声笑语远远传来。她们是附近学校的高中生,趁着双休日到开放式的厂区里来散步观景。看到我们正在拍摄,她们笑着向我们挥起了手。一边的室外乒乓场地上,几个男孩正在激烈地捉对厮杀,大呼小叫的,很是热闹。此情此景,让人很难相信自己是在一个矿山企业里。罗河矿总经理高义军是位年轻的85后,谈起罗河矿的环境,他说,罗河矿自基建起,就将绿色当作发展底色。近年来,按照宝武“两于一入”环保工作法,罗河矿又持续开展绿化、亮化改造升级,彻底把矿区从“黄土裸露”变成了“绿意葱茏”。目前矿区可绿化覆盖率达100%,花草树木四季各样,一步一景。“我们是越干越有信心,只有企业的环境美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加入到我们的事业中来!”高义军自信地说。

尾矿治理,是矿山企业绕不过去的一个生态难题。据国家生态环境部统计,全国矿山企业有近万座尾矿库,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且存在安全隐患,造成环境污染。在罗河矿,对于尾矿的治理是只算“生态账”。尽管一年的费用高达数千万元,罗河矿的尾矿70%都用于采空区的充填。同时,对于“吃不下”的30%的尾矿,罗河矿正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紧锣密鼓地研发一种用尾矿生产抹灰石膏的新技术,这个项目今年已经进入可研阶段。同时,罗河矿对建设初期的临时尾矿库进行了闭库修复,改造成了靓丽的水系景观。通过技术投入,已经做到了井下废石不出坑,全部充填至采空区,实现废石零排放。井下涌水、选矿废水等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利用,不外排,实现废水零排放。

在武钢资源程潮矿,技术人员介绍中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对矿产资源要“吃干榨净”。原来,程潮矿的原矿矿石除含铁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硫和铜。近年来,程潮矿通过铜硫提取分离技术,从尾矿中分离出硫精矿、铜精矿,并成功地实现了销售。今年以来,程潮矿的硫精矿、铜精矿以及综合利用建材产品累计创效达600多万元。“吃干榨净”的结果不仅是为企业增了效,而且也有效减少了尾矿的排放量。显然,这已经是宝武矿山企业绿色发展的一种共识。

马钢矿业张庄矿,是宝武资源旗下唯一实现无尾矿库、无废石堆场的矿山,这得益于一个《无尾矿山高效协同组产技术》的管理创新成果。张庄矿的尾矿除了充填井下采空区外,全部用于生产三种粒级建材,实现了无尾排放。以此为基础,取消了尾矿库建设,走出了一条全资源绿色开发的创新之路,并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尾排放系统生产组织管理模式,真正建成了无尾矿山,实现无废开采。

据宝武资源相关技术人员介绍,尽管各家矿山企业的生产管理各有特点,但张庄矿的无尾排放生产模式是可复制的。矿山要真正做到融入城市,共生共荣,这是一条必由之路!

记者 施 琮 摄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