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言:上海钢铁工业的布局者一切为了用户图片集锦为绿色智慧钢厂默默奉献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881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3-03

许言:上海钢铁工业的布局者

□盛继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20世纪50年代,上钢三厂鸟瞰

▲建设初期的宝钢厂区地貌

▲宝钢工程施工现场

许言(1917-1998),吉林长春人。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9年后任本溪煤铁公司经理、本溪市委第二书记、代书记,本钢代经理,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冶金部钢铁司司长等职,是上海市冶金局首任局长兼党委书记、宝钢工程指挥部首任指挥。在主持上海市冶金局工作期间,先后建立起上钢五厂、上海矽钢片厂等6家钢铁厂和铁合金、碳素制品等两个辅助材料厂,扩建上钢一厂、上钢三厂等10家钢铁厂和2家耐火材料厂。1960年,担任中央部署的代号为“真空阀门”绝密攻关项目组长,完成我国同位素分离膜的试制生产任务。在宝钢建设初期,他身居现场,不辞辛劳,精心筹划,为宝钢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重振本溪煤铁公司立志钢铁强国

1948年,沈阳和本溪解放,许言像一匹就要奔腾的骏马,无比兴奋。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许言深知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1949年,许言作为东北行政委员会接收人员之一,怀揣梦想前往本溪煤铁公司。

本溪煤铁公司始建于1905年,1953年国有化为本溪钢铁公司,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钢铁企业之一。

许言走进本溪煤铁公司,看到的是一座千疮百孔、一片狼藉的工厂。工人所剩无几且生活困苦,生产工具大量流失,设备、厂房遭到日本侵略军的破坏,仅有的两座高炉被炸毁,炉内的铁水冻成了两个大铁坨子。日本人逃离时曾放言:“高炉想再出铁是白日做梦。”

此时的本溪被党中央列为直辖市,并指示要集中一切力量,用最短时间恢复生产。面对这个烂摊子,一些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团长、营长们,虽然对工业生产一窍不通,却有着必胜的信心,他们一定要在钢铁生产这个战场与日本侵略者一决高低。许言和各级干部挨家挨户地动员工人回厂,大胆地使用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智慧,发挥老工人的作用。许言和同志们一边学习大工业生产和管理知识,一边日以继夜地攻克一道道难关,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生产。194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在本溪煤铁公司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许言和他的战友们打赢了钢铁战场上的第一仗。

1953年,许言调任重工业部钢铁工业管理局副局长,主抓全国的钢铁生产。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许言负责冶金工业管理的基本建设和企业干部的培训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他们到苏联、捷克等国家考察,提出了要加强企业党组织的领导和建立冶金工业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回国后,通过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全国钢铁企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企业管理制度,使冶金工业管理迅速走上了正轨,为冶金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许言调任冶金部钢铁司司长。通过系统地学习钢铁冶金的基础理论和大量的工作实践,他已经成为一名冶金管理专家。

建钢铁产品“百货公司”布局上海钢铁工业

1957年8月,冶金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基本总结与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建设安排(草案)》中,作出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部署,而上海没有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规划。

1958年年初,冶金部领导找许言谈话,对他的工作进行调整。他面前有两个选择,一是到四川任副省长,主抓工业生产;一是到新成立的上海冶金局任局长。此时上海的年钢产量只有49万吨,与党中央要求达到150万吨的目标相去甚远,更为严峻的是上海没有矿山资源,长期被缺铁困扰,生产设备配套不合理,钢铁工业基础并不牢固。但是心系钢铁工业的许言很快作了决定。他雄心勃勃地说:“不当省长当局长,去上海。上海工业基础好,科研力量雄厚,完全有可能发展为一个门类齐全、强大的工业基地。”

1958年3月,许言出任上海冶金局党委书记、局长,中共上海市委候补委员。在全行业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背景下,国家重点建设规划外的上海钢铁行业亦奋起自强。一上任,许言就指出,要排除主客观条件限制,解决生产设备能力的平衡。1958年至1960年间,上海钢铁行业新建扩建工程达50多个,除新建年产20万吨合金钢的上钢五厂外,上钢一厂新建一个年产22万吨铁水、有两座255立方米高炉的车间,两个年产40万吨钢的侧吹转炉车间,年产8万吨的无缝钢管车间和开坯车间,上钢三厂新建第二转炉车间、热轧中板车间、开坯车间和折叠式热轧薄板车间,上钢二厂新建一个制作钢丝绳的金属制品车间等,初步改变了上海钢铁残缺不全的局面。

由于受资源的限制,上海钢铁的产量和国内其他地区钢厂相比还很低,如何让上海的钢铁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许言和大家商量,上海钢铁工业从起步就紧贴市场需求,虽然产量不高,却是国内钢铁行业中门类品种最齐全的。上海钢铁工业的发展一定要扬长避短,向高、精、尖产品方向发展。在1959年初的一次人代会上,许言把上海冶金工业建成多品种的“百货公司”的设想提了出来。他提出,上海的钢铁企业应该是国家需要什么就能生产什么。这成为此后上海冶金工业的一个战略性的发展方向。上世纪60年代初,国民经济第一次大调整,大批基建项目下马,许言要求冶金行业“保留种子”渡过难关。在他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些事关军工新材料的关键车间和改造工程得以续建配套,为日后发展国防尖端工业所需的新材料创造了条件,在他任职期间,上海冶金行业形成了215万吨钢和180多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板、管、丝、带,中小型材品种较全的钢铁工业基地。

1960年7月,许言调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华东局科委副主任。冶金工业仍是他关注的重点。他给冶金系统立项出题,协调科研攻关,特别是对当时国家急需和紧缺的金属,如镍、铬、钛、钴和稀土元素的冶炼提纯,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取得了很多成果。1960年初,中国核工业急需一种重要元件--同位素分离膜,周恩来总理指示让上海进行科研攻关,许言亲任攻关领导小组组长。在他组织指挥下,上海冶金局建立了一家专业工厂。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首批甲种分离膜的研制任务并投入批量生产,为中国自行生产核燃料作出了巨大贡献。

建设现代化宝钢圆钢铁强国梦

多年钢铁行业的工作经历,让许言对钢铁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常说:“钢铁是基础工业,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半个中国的时候,就因为他们有700万吨钢的产量,他们用这些钢制成了机枪大炮。国家的强大,需要钢铁工业支撑。”

1977年年底,已届花甲之年的许言获悉领导希望他负责宝钢工程,搞了一辈子钢铁的他激情焕发,他知道这是自己实现钢铁强国梦的最好时机。1978年2月,宝钢工程指挥部成立,许言任指挥兼党委书记。建设初期的宝钢,生活、工作条件非常艰苦。许言毫不在意,他第一个卷起铺盖来到丁家桥,吃住在办公室。他的夫人怕他因为工作忙不能按时吃饭,每次回家都给他准备一袋炒米粉加花生米。可许言忙起来经常忘记吃,于是花生米常常发霉,只好扔掉。许言安慰夫人:“我身体好,一两顿不吃也没关系。”

宝钢工程开工后,几万施工大军汇聚施工现场,日以继夜、争分夺秒。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许言每天都会到工地去看一看,和施工人员交谈,询问有关情况,掌握工程进度,发现问题及时召集有关部门协调解决。许言不太相信报表,口袋里常装着计算尺,随时随地拿出来计算。他说,宝钢是“质量第一,不留后患”“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施工”。由于经常在泥泞的工地行走,许言的脚因长时间潮湿后发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其他病症。他人在医院,心却在工地。住进医院没几天,就溜回了工地。如果白天开会他不能去,晚上也要从病床上爬起来去看看。

宝钢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工业建设项目,得到了全国上下的关注,也招来了各种非议。作为总指挥的许言一方面要关注工程进展,一方面还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

1978年3月9日,国家计委、经委、建委、上海市、冶金部给党中央写了《关于上海宝山钢铁总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规模拟定为年产钢、铁各600万吨。建设拟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建设4000立方米高炉1座,300吨转炉2座,带连轧机的开坯机和140毫米无缝钢管轧机各1套;第二步,增加第二座4000立方米高炉、第三座300吨转炉、连续铸锭机和一米七热连续轧板机;第三步,建设一米七冷连续轧板机。

在规划宝钢工程平面图的时候,指挥部接到冶金部的通知,告知中央决定宝钢建设不考虑第三步,不扩大规模。可是在这之前,包括宝钢工程总设计师黄锦发在内的设计人员,对宝钢要不要有第三步建设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多数人认为宝钢建设年产钢1000万吨的规模最合理,建设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

冶金部的通知,把宝钢建设留不留余地这个问题提到台面上来了。如果不留余地,将来厂内扩建是不可能的,只能在厂外另建一个钢铁厂。这样,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要大幅增加,宝钢的生产效益要受到很大影响。

许言态度很坚决,宝钢进行三期建设最合理,如果现在不作出规划的话,将来无法进行。有的同志提出建议,既然是合理的,就应该向党中央打报告,请党中央修改决定。但是时间不允许,千军万马都等着这个设计方案,如果再打个报告上去,不可能很快改变这个决定,宝钢工程建设又不能拖,怎么办?

“矛盾摆在面前,我是一把手,应该由我来决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这个决定,要冒很大政治风险。从个人立场出发,不考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个人安全,很好解决,就按党中央决定办,完全符合组织原则。但是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那就是不同的结果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许言最终在设计图纸上郑重地签了字。

宝钢的建成投产,圆了许言的钢铁强国梦想。他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在祖国的钢铁战线上书写了灿烂的人生华章。 (素材:宝武史志办公室)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