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表示,今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除了现有的电力行业以外,还将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全国碳市场将迎来首次扩容,其有效性、活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得到提升。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意味着行业减碳进入新阶段,生产运营成本也随之变化。同时,纳入全国碳市场将推动钢铁行业碳排放合规管理,企业减碳成本或部分抵消,对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全国碳市场扩容条件基本成熟
碳市场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手段。2011年以来,我国在8大省市开启碳市场建设试点,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21年,全国碳市场以电力行业作为切入点,经过三年的建设和平稳运行,取得积极成效,并为更多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奠定基础、形成示范、提供借鉴。
全国碳市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当前,全国碳市场已基本建立系统性的制度框架及多层级制度体系,运行平稳有序。伴随着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配额分配方案不断完善,碳数据质量和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同时,碳价格发现和激励约束机制已初步形成,为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锚定价格基准,撬动更多绿色投资,加速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
全国碳市场扩容需求日益增强。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火力发电,行业类型单一,交易规模有限,无法实现行业间优势互补,活跃度不足。《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指出,“十五五”时期,我国将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加强全国碳市场工作协同,从严管理重点用能和碳排放单位。当前,我国已有部分钢铁企业有意愿纳入全国碳市场,希望通过市场手段缓解相关发展压力。
钢铁纳入全国碳市场基本准备就绪。近年来,生态环境部逐步修订完善钢铁行业碳排放核算、核查指南,2023年10月发布《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填报说明钢铁生产》,为统一规范、科学开展碳排放监测计量、核算报告、核查管理等提供有力支撑。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各项技术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纳入全国碳市场助力钢铁低碳转型
全国碳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一方面履约成本压力将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升级降低碳排放,另一方面全国碳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将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带动产业投资。
促使钢企主动减少碳排放。在碳交易过程中,高排放企业将面临较高的履约成本,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企业自主减碳意愿将提升,加大节能降碳改造力度、加强技术创新投入、提高碳管理水平,降低履约成本。
助力钢企降低碳减排成本。全国碳市场通过构建激励约束机制,将减碳与经济利益紧密关联,钢铁企业可获取碳收益或降低履约成本。同时碳金融产品将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降低企业低碳转型财务成本。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与应用。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在推动钢铁低碳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随着履约成本不断提高,传统技术、工艺等将受到挑战,而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发挥的支撑性作用愈发凸显。
应对全国碳市场的建议
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钢铁企业将承担和履行精准报送数据、主动接受碳核查、按时完成履约等多项责任义务。建议钢铁企业高度重视,增强合规意识,积极开展相关准备工作,主动应对全国碳市场挑战、把握全国碳市场机遇。
树立碳管理意识,自主减少碳排放。碳交易既是约束也是激励,将碳管理融入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建立碳管理内控制度,及时跟进碳市场相关政策。同时,加快评估自身减排潜力和成本,开展能效提升行动、实施降碳创效行动等系列降碳措施,减少碳排放量。
建立碳管理体系,规范碳排放管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碳管理体系,做好碳计量、监测等碳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碳排放管理活动,实现企业全过程碳排放管理控制,有序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动态监测分析碳排放数据,不断改进碳排放绩效。
提升碳数据质量,夯实碳交易基础。按照碳市场核算、核查、交易、履约等合规管理要求,将碳管理与生产管理、能源管理、智能化管控相结合,做好碳排放数据的监测、报告、核查管理,持续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为碳交易和碳资产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碳能力建设,提升碳管理水平。持续强化自身碳管理能力建设,培养和储备一批既懂业务和工艺流程,又熟悉碳市场政策、交易规则和碳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全面提升企业碳管理水平,提高应对碳市场能力。
开展碳资产管理,降低碳转型成本。有序开展碳资产评估、管理与运营,把握全国碳市场运行规律,持续调优碳资产结构,降低履约成本、获取碳收益,充分利用碳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变“碳”压力为活力。
(内容来源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