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首轮扩围临近,钢铁行业如何应对? 2024年我国粗钢产量10.05亿吨 同比下滑1.7%达涅利与衡阳华菱钢管携手: 打造全球最大无缝钢管热连轧生产线性能更优: 全球首个全冷藏氨气专用C型储罐获批我国首个工厂化 海水制氢项目建成我国新型储能技术创新不断涌现“5G+工业互联网”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信息动态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900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11

全国碳市场首轮扩围临近,钢铁行业如何应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距离全国碳市场首轮扩围越来越近。生态环境部已于2024年12月5日发布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钢铁行业》征求意见稿。钢铁行业作为高耗能产业,其能源消费量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1%,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的15%,是制造业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据统计,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一半以上。纳入全国碳市场后,企业如何应对?

碳市场加快钢铁行业低碳转型升级

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钢铁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将分为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24-2026年)主要采用绩效评价法,也就是根据企业的产量与碳排放的实际表现进行配额分配;第二阶段(2027年以后),将逐步过渡到基准法分配,同时引入配额拍卖机制。这意味着部分配额不再免费分配,需要企业通过拍卖市场进行购买。

针对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钢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查技术指南钢铁行业》征求意见稿,专家指出,“此次两个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要求更加精细和严格,对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专家指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算边界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单独法人调整为钢铁集团;二是核算方法也更为精准,以前大多采用排放因子法,现在要求采用质量平衡法,需要更详细地核算煤焦炭、煤气等碳含量和流转数据;三是排放范围上,目前只纳入直接排放,间接排放不计入交易范畴;四是数据质量要求明显提高;五是活动水平数据方面,企业需要加强对煤种判断、煤焦炭消耗以及二次能源流转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核查性。

“从中长期来看,碳市场将加快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升级。”专家认为,这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比如加快提升电气化水平,高效高值利用煤气;二是调整工艺流程,比如探索富氢碳循环、氢冶金等低碳冶金技术;三是控制生产成本,通过提升煤焦炭、铁矿石的使用效率,降低整体碳排放;四是布局碳资产管理,利用碳市场机制盘活碳配额资产,降低履约成本,甚至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钢企要主动适应提前谋划

那么,对于即将纳入全国碳市场的钢铁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专家认为,目前来看,钢铁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来自三方面,即数据管理、履约压力、外部核查的压力。

“在数据管理上,碳排放核算要求极高,企业必须完善计量设备,特别是对煤焦炭、煤气等关键数据的精准管理,确保核算准确无误。此外,企业必须提升数据合规性,避免因数据失真而受到处罚。”专家建议,为更好应对碳市场,钢铁企业需提前布局。一是强化碳管理体系。企业需建立专门的碳管理组织,完善碳排放数据的收集、核算和报送机制,确保数据准确、按时履约;二是开展碳排放诊断。企业要摸清自身的碳排放情况,找准与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明确下一步的降碳方向;三是制定履约策略。企业要根据实际排放情况,提前做好配额盈缺分析,灵活运用碳市场交易机制,降低履约成本;四是加强碳资产管理。可以通过碳资产托管、碳金融工具等手段,对碳配额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一阶段,钢铁企业的重点是夯实基础,提升数据管理能力,降低碳排放强度,为履约做好充分准备;第二阶段,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碳资产管理模式,合理利用碳金融工具,降低整体碳履约成本。总之,钢铁企业必须主动适应碳市场的新规,提前谋划,持续优化生产工艺和能源结构,才能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专家表示。

据工信部相关人士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紧扣“双碳”目标,系统推进钢铁行业绿色发展。一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推广,进一步降低行业碳排放;二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企业节能降碳的外部环境;三是推动绿色低碳理念在全行业的深入落实,提升我国钢铁行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内容来源于中国环境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中国宝武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同济路3   邮编:20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