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三是坚持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整体
提升,攻坚关键任务。立足宝武新阶段的“三个更加”和“三个转变”本质要求和主要特征,围绕“整合协同”和“三压减三提升”等专项行动,构建保障体系,以价值创造为标尺,敢于打破规则限制和职责壁垒。要重点谋划并实施好“进一步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相统一”“市场化经营机制变革”“优化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加强高效总部建设”“构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体系”“迭代升级一总部多基地模式”“优化国际化治理体系”等领域的改革举措。要强化总部改革推动作用,发挥“监督、服务、赋能”功能,注重挖掘基层优秀改革实践,加大推广借鉴力度,加强改革督导深度,切实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求突破,以改革实效助推公司有效穿越行业周期。
记者: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报告指出,要“深化数实融合,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动钢铁制造转型升级”,在这方面,公司有哪些落实举措?
秦铁汉:大会报告旗帜鲜明地指出,人工智能将对企业管理、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变革,甚至是革命性变化。宝武已将“人工智能+”提升为公司战略,并在大会后第一时间启动“2526”工程,主动拥抱AI时代。公司治理部(深改办、数智办)作为集团公司数智化转型的牵头部门,责任重大、义不容辞,将会同各单位深入学习贯彻大会精神,加快推进全面“数转智改”,推动宝武变革,全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加速迭代数智化推进体系。数智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管理体系、运营模式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全面升级,面向智能化时代的新阶段,要求我们必须顺应大势,加快升级数智化管理体系、技术体系、运营体系和安全体系,加速构建“管、办、技、建、用”的数智化新体系,特别是要加大数据要素的统筹管理与运营力度,夯实数智化转型根基。通过全面优化,建设一个“数实融合、业智融合、创新驱动”的数智化推进体系,支撑宝武在智能化时代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二是加强数据要素治理与赋能。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宝武正面临数据碎片化、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严峻挑战。为有效打破数据壁垒,构建统一数据底座并强化数据治理能力迫在眉睫。加快整合全集团的数据资源,构建统一数据底座,统筹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与处理规范,构建高质量数据资产体系,实现集团全域数据资源的高效管理与便捷共享。加快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框架,分域分类推进数据治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与安全性。在此基础上,加快应用场景赋能和拓展,促进数据价值转化,为业务创新与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加快智能驱动的转型变革。加
快推进“2526工程”行动任务落地,落实好钢铁大模型深化、智能体赋能变革、AI创新示范、智慧监督效能提升以及AI原生素养培育等重点行动;加快推动AI与产业技术、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在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的基础上,加快钢铁专业知识高质量语料体系的构建,全力打造智能体赋能体系,在宝武丰富的应用场景中,分层分类部署100个智能体,驱动管理变革和业务创新。打造高炉大模型、转炉AI炉长,在重点应用场景实现创新突破。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基层创新,在智能算力、高质量数据集等关键资源要素方面强化统筹,引导和支持各级单位、全体员工积极拥抱AI、学习AI、使用AI,助力宝武全面智能化升级。
记者: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报告强调要“坚持依法合规,强化风险防控”,请简要解读这一论述的内涵以及公司将采取的主要举措。
秦铁汉: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报告用较大篇幅论述“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快四个转变,坚决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治责任”。公司治理部将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会同各部门、各单位,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夯实企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一是健全风险研判机制,科学理性研判内外经营形势,防患于未然。大会报告指出,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技术创新对企业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调结构成为钢铁业发展主旋律,宝武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新形势下,要健全业务与风险联动的研判机制,动态分析钢铁、五元产业的内外部环境及经营形势,进一步强化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重点防范投资、贸易和债务风险;要进一步增强风险管控支撑集团战略落地的意识;要进一步运用新兴技术手段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合规经营,夯实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以诚信文化引领宝武风控体系建设,抓住“合规经营”牛鼻子,以合规促进战略落地、价值创造和高质量发展,健全“三重一大”、授权放权以及内控评估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源头治理、及时揭示、果断处置、整改追责”风险管理体系。要将严守经营纪律、履行合规承诺、践行诚信文化等融入制度建设,推动子公司聚焦主责主业,深化算账经营,强化整合协同,落实“三压减三提升”专项行动。
三是创新防控手段,强化穿透监督,确保看得清管得住。要坚持关口前移,深化“四位一体”风险排查机制,健全风险防控会商机制,及时揭示经营风险隐患。要深化风险、内控、合规、审计、巡视、纪检等监督力量整合,聚焦高风险领域、高负债单元、高敏感岗位,提升综合监督效能。要针对专业领域的重点风险,探索贸易、债务、授信等智能体开发,实现事前“预审预警”、事中“合规提示”、事后“检查验证”。要创新风险经营方法,积极主动运用套期保值、信用保险、风险处置信托等工具,开展风险对冲、风险转移,保障价值实现。要深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机制,加快重大投资项目团队成员承诺落地,将投资经营风险有效转化为团队激励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