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指,“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近年来,很多中管干部出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教训极为深刻。是提拔前素质不高、三观不正,还是提拔后放松自我约束,私欲膨胀,为所欲为?笔者以为,二者皆有之。寻根求源,无一不是做人文化的缺失。如何成功做人,把握以下三个始终至关重要。
始终树立正确的“三观”
三观虽是一个老生常谈问题,但却是新时代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人员必须铭记于心、学思践悟的时代命题。三观不牢,地动山摇。
三观首要的是世界观。世界观好比一副眼镜,能够让人们从不同的视角观察世界,拓宽我们的视野和认知。它是人们对整个宇宙、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正确的世界观应该是开放、包容、科学的,尊重自然规律,认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是人生观。人生观好比一条道路,走对了就坚定前行,更好的干事创业;走错了,会南辕北辙,误入歧途。它是人们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珍惜生命,关注社会,尊重他人。
再次,是价值观。价值观好比人生的指南,没有它,就会在前行的路上迷失方向。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是正直、公正、善良的,诚实守信,助人为乐。
三观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人的总体认知框架。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样,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反过来影响世界观的形成和完善。
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本色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段话出自《华严经》,表达了一种人生历练的境界。列宁讲,“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那么多的干部背叛初心,违法犯罪?无一不是地位高了,权力大了,忘记初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尤其是位高权重的领导人员,如何做到始终不忘初心,保持本色?一是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平易近人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要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二是牢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依靠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保持百姓情怀、群众立场、民本意识,不论在什么职位、干什么工作,就都能“如鱼得水”。否则,即使下了基层、见了群众,也只是“气球掉到井里--似入实浮”“油珠漂在水上--似合实分”。三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面对社会上各种形形色色的诱惑,要提高政治站位,保持清醒头脑,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严于律己,以上率下。
始终注重个人修行
修行在于通过内心的自我约束和不断的自我反省,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使个人的行为更有利于他人和社会。修行促使我们深入思考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情感、欲望和动机,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修行,重点应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修德,即做人。修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石。核心在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如果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往往能够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并能为个人和社会注入正能量,促进和谐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飞速发展,但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良好的德行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在社会中更好地立足,还能促进内心的宁静与智慧,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挑战。二是修道,即做事。修道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和哲学传统。它不仅仅是对个人修炼的描述,更是一种对生命、宇宙和自我存在本质的探索;不仅仅是要求我们自觉地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行,更重要的是要求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行善积德,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实事好事。通过将良好的道德品行付诸于行,更好的体现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而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三是修心,即自控。修心是一种心灵修炼和净化。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修一颗平和之心尤为重要。它要求我们面对外界的喧嚣和诱惑,不受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稳定,不被情绪左右,确立正念,去除杂念与烦恼,培养诚实、正直、善良、谦逊、宽容等美德,以开放、包容、阳光向上的心态,热爱生活,拥抱社会。
人生成功在做人,做人成功才能更好地做事。做人是根基,做事是结果。做好人再做事,事半功倍,行稳致远。通过树立正确的三观,不忘初心、注重修行,才是干部做人和干事创业的根本。
(平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