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买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但只是断断续续地翻看过几页,知道有关于哲学,知道是围绕苏菲展开的故事,其他便无更深的印象了。今年我再次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却是跟着苏菲成长的脚步,逐渐进入那个亦幻亦真的世界。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是艾伯特给苏菲的首堂课的问题,当然书中内容也是从这两个问题开始的。名字只是个代号,但你绝不可能再换一个,因为如此你便不再是你了。那么我们所在的世界呢?这些问题,如果不是看了这本书,我想自己是绝不会如此质疑的。
由此,我渐渐地感悟到一些哲学家的气息了。他们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他们看见常人之不见,思考常人之不思,就像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大概也因为哲学家就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吧。他们保持着一颗童心和一双大眼。他们睁大眼睛去观察周围,用心灵去怀疑世界。我突然想起我的小表弟,我的印象里他小小的身子转来转去,粉嫩的小手似乎是想把所有东西都玩个遍,到吃饭时还似获胜的将军般,挥舞着又黑又脏的手,拉住大人的衣角问个不停。但今年春节见到他时,他俨然是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了。坐在沙发的一侧,静静地看着电视。对脏乱的东西也学会了近而远之,也不再缠着问为什么了。大人们都夸他懂事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他也和我们这群哥哥姐姐一样丢失了一件东西,却也得到了另一件东西。他失去了孩子的天性--好奇,得到了习惯与沉默。
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在成长中褪去孩子气,习惯了生活,习惯了一成不变。曾经看到毕淑敏在书中大呼:“我很重要!”她说,我们是一种神圣的承诺,是机遇的产物,是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如此看来,我们便是这个蓝色星球上最美丽独特的生灵了。但《苏菲的世界》却告诉我:人生如星尘,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发出的一点火花。我想:我们是渺小的,面对自然,面对世界,我们时常无所适从、战战兢兢。但对于父母而言,我在他们心中会是永远不可复制的孤本。因此我们既重要也不重要,既渺小也伟大。
但我宁愿深信自己是小的,如同孩子一般。孩子啊,孩子,这是多么美好的词汇,蕴藏了珍贵和无价。这是世上任何东西都换不回的珍宝。不是吗?孩子才具有哲学家的潜质。或者说,孩子才是真正的哲学家。做个小小孩子,不要再被成长的枷锁束缚,换双眼睛,重新看看这世界吧!或许正有妙不可言的乐趣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