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过后,气温越来越低,光照时间变短,大棚放风时间减少,棚内湿度相对较大,有利于低温高湿型病害的发生。针对这类病害的发生规律及流行周期,建议菜农加强灰霉病的防治。
症状表现
灰霉病可浸染植株的花、果、茎、叶等多个部位,初生时为不规则水浸状病斑,随后变软腐烂,湿度大时,表面密生灰色霉层。
浸染特点
灰霉病病原菌是一种腐生菌,喜欢从腐败的枝叶和花瓣浸入,可随空气、流水、农事操作、伤口及开败的花叶等进行传播,适宜发病的温度为10℃~23℃,湿度为80%~90%。
防治方法
及时清洁棚室,减少初浸染源。将棚内残花、病叶、病果等及时清除,并带到室外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多措并举,创造不易发病的棚室环境。低温高湿是灰霉病暴发的首要条件,菜农在管理中要调节棚室环境,减少病害发生概率,如合理通风、减少浇水、使用无滴棚膜、在操作行铺设秸秆或碎稻草等有机物进行吸湿等,或在低温天气通过人工增温等措施(棚温提高到25℃以上),以降低发病概率。
注重空气消毒,切断空气传播途径。灰霉病病原菌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旦成熟将会产生大量孢子,遇到气流就会四处飘散,落到地表、立柱表面、墙体表面等,成为导致灰霉病再次发生的根源。因此,建议菜农使用空气消毒片,消灭空气中的病原孢子,起到空气消毒的作用,连阴天可3天左右使用一次。
药剂防治。配方一:21.2%氟唑菌酰胺+21.2%吡唑醚菌酯,建议在发病初期使用,与喹啉铜等细菌药剂混配;配方二:50%氟啶胺+70%丙森锌。 (果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