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中国乡村之声叶县送工大客车满载希望奔昆山嵩县“返岗直通车”直通苏浙川沪正阳一村一落皆风景乡村颜值靓起来“真金白银”让利于企许昌市“五岗联动”助力复工复产商城县县长为开工企业鼓干劲汤阴县人社局长变身“带岗主播”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01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2-10

兰考中国乡村之声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于涛

焦裕禄书记很难想到:20世纪60年代自己在兰考治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种下的泡桐树,今天竟然成了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经典多重奏。

在兰考,泡桐被称为“焦桐”。

当地有“一棵树,一个人,一种精神”之说。从实用角度来说,泡桐并不值钱;但从精神层面来讲,无价。

50多年后,兰考县堌阳镇徐场村开始给“焦桐”赋能:用泡桐制作的乐器从一个村庄奏起,随之形成了乡村序曲并高潮迭起。

2022年2月3日,农历初三。

徐老大大号叫徐留顺,当天他坐在自己家的客厅准备泡茶。红木桌子上有一整套的泡茶工具,他把矿泉水往茶壶里一倒,打开了烧水开关。

徐老大家对着门口的客厅正中间,放了一把标价15万元的古琴,似乎有点“凡尔赛”;客厅的墙上,挂满了飞鱼式、琴剑式、伏羲式等古琴;在另一面墙上,则挂满了照片,都是他和“名人”的合影。

“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这是一个大明星,这是外国的一个音乐教授。我们靠做古琴,把我们村做出名了,也赚到钱了。”徐老大说。

在徐场村,像徐老大家这样把“十万数十万元的钱”挂在迎门的户非常多,他们用泡桐做出的古琴、古筝、琵琶、二胡等诸多民族乐器,已经形成了“全球共鸣”。

70岁的徐留顺算是村里最早制作古琴的一批制琴师之一:“以前是真穷,好多人都出去讨生活,现在这日子好得都不敢想;以前一年挣不了一万块钱,现在一件好乐器就能卖10多万元!”

兰考的泡桐大合奏,代士永是最早的发声人。

兰考长起来的泡桐,纹路清晰、板材音质奇佳。这些优点20世纪80年代被一位上海乐器大师发现。这个大师在徐场村找到了从事桐木板材加工的代士永,两方合作,此后代士永成为上海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

与乐器厂家深入接触后,代士永发现同样的一块板子,做琴板就把价值升了几十倍上百倍,下定决心独立办厂。他花重金从上海请了几个制琴师傅,到徐场做古琴。

“人家师傅肯定不乐意,他就一直磨人家,给人家的工资开到两万元,当时是天价。后来愿意来了,慢慢就又带了一批人,大家跟着学了。”徐场村村委会主任徐永顺说。

1988年,代士永在兰考开办了第一家制造乐器的中州民族乐器厂。2000年前后,兰考外出学习制琴的多达几百人,学到核心技术后回乡抱团发展,打造兰考品牌。

徐老大就是这群出去学琴中的一员,刚开始给别人打工,做徒弟:“我们村以前用桐树做风箱,大家都有点木匠基础,后来,出去学制琴,啥都不懂。”

只会做,不会弹,不了解古琴古筝所蕴含的文化,是徐老大这代人的短板。

而他的大儿子徐冰,谈起古琴来则头头是道。从古琴由五弦变七弦的典故,到古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再到制作工艺,每一个回答都已经成为他的“肌肉记忆”。

“一张好琴要有共鸣感,泛音,有穿透力。制作需要两三年,两百多道工序。选材、造型、调音、装备、裹布、上十几遍灰,做完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徐冰说。

31岁的徐冰一股纯真气。

(下转第二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