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峰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除夕当天上午从老家祭祖归来的高速路上,偶想起宋代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里的经典句子,刹那间不禁心有戚戚然。
春节,是思乡念家日子,回家是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新婚燕尔,还是垂垂耄耋,太多关于故乡的记忆,总是一刹那间涌上心头。
记忆中的年味,是故乡里最动人的情愫。花样翻新的窗花、对联、年画,入夜的手提灯笼,红彤彤燃烧的大蜡烛,不绝于耳的鞭炮,除夕夜的白馒头、香喷喷的饺子,熙熙攘攘的人流,再紧巴的日子,也挡不住浓烈的年味。
不可否认,过年是传统农耕文明时代最重要、最隆重、最富仪式感的节庆形式。如今经济发展了,传统农耕文明正在向现代农业文明转型,乡村日渐富裕了,过年的形式也渐渐变了,年味似乎淡了些,但仍让人充满期待。
“徐书记,我这几天在村里卖熟肉,生意还不错,最多一天卖了1万多元呢!”庙湾村重点帮扶户邢巧飞,小年那天给我反馈的年货销售信息,让我对乡村“过年”有了新的认识,这个销售数字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
乡亲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年货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年前那几天,村里杀猪、宰羊的家庭此起彼伏,尤其是自家喂养了一年左右的大猪,更是各家各户都需要的“年货必需品”,简直供不应求。家家户户都用电照明了,但超市里火红的“大对蜡烛”、红包还是要买的,设烛台点蜡烛、发压岁钱,那是除夕夜必备的仪式感象征。
无论是故乡老家,还是身处第二故乡的驻村所在地,“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常年在外的游子们,即便是疫情防控日紧,也还是挡不住返乡的步伐,那是一代代文化传承的力量。
故乡年味里,变化最大的是娱乐、交流形式和内容的蝶变,扎堆推牌九、打麻将的赌博式娱乐不见了,走亲访友孝顺老人、谈生意上项目的多了,村里四世同堂的耄耋老人多了、孩子们求学上进开支大了,开源创收已成为家庭经济的最重要项目。同样是外出打工、同样是在村里发展,如果年年手里空空,而别人年下建房、买车、添置家具,差别大、心理落差也就大,怎么能“安贫乐道”?
依稀记得,2021年春节前夕,在村部广场举行的返乡务工青年创业发展座谈交流会上,大家对于村里一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对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充满无限期盼,会场上掌声不断。虎年春节前夕腊月二十六上午,庙湾村召开村组干部和老党员、困难群众慰问座谈会上,谈及村里近期统一规划的育肥羊项目、乌鸡蛋项目、太空桑种植项目,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今天是2月3日,农历大年初三,上午拨通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第一句话不是“春节问候”,而是育肥羊场草料设备的购置计划交流,以及上班后计划抓紧时间,组团去考察购买设备、加快羊棚建设步伐,争取正月底把羔羊干进羊棚。村里好多养殖户都在等着投资上项目呢!
这是一个满脑子都是工作、都是产业发展的村集体班子,在汝州疫情防控最紧张的阶段,仍没放下产业项目推动的工作计划。作为省派驻村干部,帮助村里发展经济是最核心的工作内容,项目孵化、引进,重在基层干部队伍的执行力,这也是近两年来的驻村工作实践和近30个民生与产业项目成功落地所证明了的。
乡村振兴不是一句空话,必须以产业孵化为基础,没有经济项目就无法推动村民致富,更谈不上发展布局规模化产业。过年了,大家从四面八方聚在一起,交流感情、热议致富信息,有时间冷静思考、多方论证,规划新的一年发展思路,正日渐成为一种过年新时尚,这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与“年味变迁”吧。
过年不忘工作、不忘发展,说句心里话,这将是我人生后半场最难忘的年味,因为这里已成为我生命里不可或缺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