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蒜薹,事关大民生。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如何破解菜农出不了村、上不了路、进不了城的困局?周口市淮阳区将“万人助万企”的服务模式复制到农村、复制到农民身边,想办法、出主意为农民拓宽销售渠道,搭建销售平台,竭尽所能把为农民的服务做到点对点、一对一、有温度、有力度,实打实助力农副产品卖得出去,让群众“钱袋子”鼓得起来,为扎实推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保障和动力。
本报讯(记者巴富强通讯员张广起韩功勋)绿色“直通车”、直销“连心桥”、直播“云卖菜”、应急“储备仓”……在周口市淮阳区,蒜农们把大蒜种出了门道,更借力政府的“出谋划策”,也卖出了门道,硬是从土地里刨出“黄金”来。
4月7日,记者来到该区刘振屯乡夏楼村。作为当地大蒜主产区之一,眼下正值蒜薹的收获季节,蒜农们一大早就忙碌起来,开启了新一天的采收工作。
在现场,只见采收者一手拉住蒜薹的总苞,另一手抓住顶叶出薹处,用削尖的竹片或者钉子在距离地面3~6厘米的假茎处轻轻一扎,一根蒜薹便能轻而易举地抽剥出来。这样的动作一天重复下来,快的话一人能抽八九十斤。记者粗略算了一下,按目前的行情,卖个二百来块钱根本不成问题。
“俺家今年种了6亩地的早蒜,这一季下来抽了三千来斤蒜薹。因为疫情原因,想着不好卖,没想到政府搭台,全都卖完了不说,细算下来比着去年一斤还多卖了五六毛钱,光蒜薹这一项,俺家就有六七千块钱的收入。”头戴遮阳帽的蒜农刘海平说。
据了解,今年,淮阳全区大蒜种植面积达20万亩,预计蒜薹产量近1亿斤。当前,面对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蒜薹的销售工作时刻牵动着当地政府和蒜农们的心。
枝叶关情。为提前化解可能出现的滞销风险,淮阳区委书记张建党、区长王献超先后数次带领有关部门深入乡镇调研并分头主持召开协调会,通过超前谋划、主动出击,稳健、有序的销售体系迅速搭建起来。
“政府牵头、部门配合、乡(镇)村负责、共同发力,很快澄清了经纪人大户、种植大户、收购大户底子,建立了清晰的蒜薹收购专项台账;交通运输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开辟了运输绿色通道;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发改委等部门积极对接,解决了储存问题;商务部门与各乡镇协同配合,及时研判,化解销路难题。外面的客商进得来,本地的产品卖得出,助销‘新路子’打通了,菜农‘钱袋子’保住了,客商、菜农都很满意。”王献超说。
在收购点,正在帮助蒜农搬运蒜薹的山东德州货运师傅李连东主动告诉记者:“我年年这个时候来淮阳采购蒜薹,今年嘛,疫情影响,老是怕路不畅。没承想咱当地政府开通了绿色通道,一路畅通无阻。”通过车辆消毒、体温测量、提供核酸阴性证明、登记等环节,只需要短短几分钟时间,一辆辆悬挂河北、山东等地牌照的物流车,下了高速便能驶入淮阳各乡镇的田间地头。
过秤、核算、结账,来自开封杞县的收购商兼农业经纪人段军平送走了几位蒜农,总算有了片刻休息时间。
“你看,跟往年一样忙活!”段军平向记者介绍说,“像我这样一个收购点,每天收购20吨~30吨,能够消化将近5000亩地的产量。咱们这儿蒜薹质量没得说,很受市场欢迎,销路不错,可以说是产销两旺。”
不仅是实体运输,网络主播团队也很给力。他们通过发布视频、直播带货等方式,利用电商平台,给广大农户找到了新的市场空间。为了延长销售周期,该区还准备了冷藏保鲜库20个,错峰销售,有效解决了蒜薹价格走低带来的困扰。
针对散布在各乡镇的零星散户,当地政府还开辟了“求助通道”。自热线电话开通以来,已接通求助电话300余次,帮助蒜农销售蒜薹17000余斤,在销路上真正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
截至目前,该区已累计销售蒜薹5100多万斤,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更是让这些农副产品走进了社区、企业、商场超市,甚至走出河南,丰富了市民的餐桌。
“小事小节是一面明镜。淮阳党员干部始终聚焦群众身边事、揪心事,坚持俯下身子,走向田间,活跃在基层第一线,为广大农户积极搭建平台,努力实现产销对接,助推农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干部沾的是一身泥,换来的却是群众满满的赞,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农民腰包更鼓了,获得感、幸福感也更足了。”张建党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