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旭通讯员黄董倩
每年到谷雨节气,信阳毛尖的春茶采摘基本告一段落。
“春茶开采一般在3月底,采摘时间最长持续一个月,最短集中在20天左右。”4月21日,肖品举起一杯刚刚泡好的毛尖茶,“春茶根据采摘时间不同分为明前茶和雨前茶,也就是清明前采摘的茶和谷雨前采摘的茶,你仔细看,这一杯叶片和汤色都发绿,是雨前茶,而明前茶叶片和汤色都呈金黄色。”
今年60岁的肖品是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土门村茶叶种植户,与茶叶打交道已经有40年了。
早些年,村集体的茶叶炒制好后,肖品背着它们到全国各地卖,20世纪90年代初,他才承包了茶山自产自销,打造肖品生态茶场,茶园面积发展到现在的120亩。每年的信阳毛尖采摘季,大量的采茶工从四面八方赶来,肖品的120亩茶园请了73个采茶工。
“我已经连续十几年来这采茶了,一天采一斤多,一斤给60块钱,不算少,手快的年轻人一天最多能采3斤。”来自桐柏县72岁的采茶工李正华说,自己的孙子大了,不需要人照看,她明年还会来采茶。
从鲜叶到茶叶,炒制工艺尤为重要。把摊晾后的鲜叶放入分类机里,筛选茶叶的大小,接着用杀青机除水,再经过揉捻机和甩条机给茶叶塑形,然后在竹筛里薄薄铺上一层,放入烘焙提香机里烘焙后,用木炭进行烘干,最后用筛选机把黄片、杂质等清理出去,毛尖茶才算炒制完成。
“炒制一斤毛尖茶需要四斤鲜叶,如果不是纯芽干茶,一斤干茶也有3万多个芽头,等于说采茶工至少要采摘3万多下。”肖品说,一杯毛尖茶来之不易,从采摘鲜叶到炒制加工,每一环节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心血,体现着匠人精神的薪火相传。
“今年雨水少,天比较干旱,茶叶营养不够,长得瘦弱,出芽率就低。”肖品说,“原来一亩茶园能出10~15斤干茶,今年只能出10斤上下。”
除了炒制自家茶园的茶叶售卖,肖品还去市场上收购散户的鲜叶和干茶,再拿回家加工后售卖,这两项收入加在一起,挣十几万元不成问题。
与肖品不同,村里的茶叶种植户喻仁兵完全不用担心销路问题:“我从2011年就开始和文新茶叶合作,我们签的有合同,每年给他们分别加工一万斤的红茶和绿茶,一斤加工费150~ 200元。”
喻仁兵种有80亩茶园,2018年他成立了翔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了51户社员,社员的鲜叶直接供给他,每年的订单任务有了着落,也带动了周围村民稳定增收。
像肖品和喻仁兵这样的茶叶种植户,土门村还有223户。
“我们村有两万亩茶园,茶叶种植面积大、品质好,已经成为农户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茶旅+民宿+地锅饭’茶旅融合发展新业态。”土门村41岁的党支部书记宁海涛说。
置身土门村,茶香飘溢,满目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