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会客厅
主持人
董豪杰
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又到小麦赤霉病防治关键期,河南各地开启防控时间。4月10日,省植保植检站发布河南省小麦赤霉病预防警报,指出今年小麦赤霉病在全省特别是豫南地区偏重以上流行的风险明显增加,防控压力进一步加大。
可防可控不可治、小麦“癌症”、严重发病可导致小麦毒素超标……近年来,小麦赤霉病防控“深入人心”,那么如何少走弯路、科学防控?
嘉宾
宋玉立
宋玉立,研究员,现任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病害研究室主任,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植物保护岗位专家,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委员,省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省小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一直从事小麦病害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和“黄淮海地区小麦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禾谷类白粉病和赤霉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小麦锈病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其天敌资源调查”等科研项目。
获得“小麦病虫害系列研究及综合治理”“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小麦黑胚病及其防治技术研究”“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研究”和“小麦白粉病系列研究与应用”等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发表论文95篇,著书6部。曾被授予“河南省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和“河南省农业科技先进个人”等称号。
主持人:小麦赤霉病到底是个什么病?
宋玉立: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常见的气候性病害,雨水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小麦赤霉病在河南流行频率增加,危害加重,已成为小麦主要病害,尤其在豫南麦区危害最为严重。
赤霉病菌在小麦扬花期浸染,小麦灌浆至乳熟期显现症状,在河南小麦区大多表现为“白穗”,湿度大时麦穗表面产生红色霉层,籽粒秕呈现红色或白色。
小麦赤霉病发生后,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产量损失,严重的甚至绝收。除了产量损失外,感染赤霉病的小麦还带有多种真菌毒素。目前,毒素的含量是可以测定的,为此我国制订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即1mg/kg,而国外目前大多实行2mg/kg的标准。相较国外,我国的标准更高、更严。
主持人:小麦赤霉病由哪些因素引发?
宋玉立: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其他植物病害一样,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菌源。赤霉病菌还可以浸染玉米和水稻,并且随这些作物的秸秆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就河南地区而言,秸秆还田使得大量未腐熟的秸秆残留在土壤表面,有利于赤霉病菌的生长繁殖,为小麦赤霉病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菌源。与锈病相比,锈病病菌不能周年循环,也就是说作物收割后便会死去,而赤霉病的病菌是常年存在的。
二是品种。相比长江中下游等南方麦区,河南小麦产量更高、品质更好,因而更多地关注量和质,在作物抗性上,也“紧盯”当地常见、高发的锈病、白粉病等。针对小麦赤霉病,目前河南推广的小麦品种中,80%以上都是高感品种、不足10%属中感品种,只有极少数品种属于中抗品种。也就是说,河南大面积推广的小麦品种,大多属于高感品种,抗病品种缺乏。
三是环境条件。小麦赤霉病属典型气候型病害,在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病菌孢子才能萌发、浸染、发病。
总的来说,河南麦田在菌源充足、抗病品种大量存在的情况下,气候条件成为关键,是否发生关键看天气,这也是小麦赤霉病防控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的原因。
主持人:如何选择合适的防控时机?
宋玉立:赤霉病菌的浸染是从小麦齐穗期开始,贯穿整个扬花期,一般来说,这个时间会持续5天到7天,如果天气晴朗、气温高,时间可能会缩短。
这5天到7天,被称为小麦赤霉病药剂防治的“窗口期”,也是防控的最佳时间。只有在这个时期防治才有效果,如果过早用药,麦穗没有完全抽出,药剂不能完全覆盖表面,而错过这个时间,病菌已经侵入、菌丝在麦穗中生长,再去防治就防治不住了。所以,错过了窗口期,多次用药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防控小麦赤霉病,我们常说“见花打药”,但值得注意的是,绝不能简单理解为在扬花初期打药效果最好,事实上,最好的防治时期是扬花盛期。扬花盛期是病菌侵入高峰期、也是防治效果最好的时期。
之所以说“见花打药”,是因为小麦赤霉病防控、打药需要时间,而且雨天还影响田间作业,很难做到100%都在扬花盛期打药。因此,从扬花初期到扬花盛期这5天到7天,都是药剂防治的有效时间。
主持人:关于小麦赤霉病防控,网络上有哪些错误认识?
宋玉立:小麦赤霉病确实需要加强防控力度,但必须做到科学防控。
网上有些文章说中午不能打药,这个并不科学。这个说法可能来自过去夏季棉花打药防虫治虫,那时候棉花田虫害较为严重,防虫治虫很关键。中午打药,由于温度高,打药时田间产生上升气流,一来导致雾滴难以下沉,影响防治效果,二来容易中毒。防控小麦赤霉病是在4月份,尚属春天,并不会产生这些问题。因此,防控小麦赤霉病,中午可以打药,相比清晨田间露水多等不利因素,中午打药效果甚至更好。
关于小麦扬花盛期能不能打药,也有不少误解。首先,小麦赤霉病就是花期浸染的病害,研究出的防治药剂就是在扬花期使用的,不会影响小麦授粉,大可不必担心药剂影响。其次,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也就是说,当见到小麦扬花时,它已经完成了授粉。多年的实践也表明,并没有出现麦田因为喷雾甚至降雨影响授粉而不结籽等情况,不能把梨树等异花授粉作物混为一谈。
另外,一部分人认为小麦赤霉病防控应将药剂喷洒至地面以杀死病菌源也是错误的。表面上看,赤霉病菌是在地面秸秆等产生,借助雨水和风传到麦穗上。但事实上,地面和秸秆上的病菌是杀不完的,其浸染的就是麦穗,因此一定要把药剂喷洒至穗部,才能起到防控效果。总的目标,是均匀喷洒穗部。
关于小麦扬花期遇见降雨天气的问题,阴雨天气造成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同时也给田间药剂防治造成困难。所以要注意关注天气变化,抓紧降雨间隙,采用飞防快速喷药,防治小麦赤霉病药剂都具内吸性,一般用药后6个小时降雨,不影响防治效果。打药后6小时内有降雨,便会对药效发挥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选择在雨停后再打一遍。如果灌浆期遇连阴雨天气过长,必须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进行第二次用药,才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记者手记
科学防控才能有力有效
又到“虫口夺粮”时,赤霉病这种能够造成巨大损失的病害,可防可控不可治,给粮食生产主管部门、种植户带来不小的压力。在小麦的一生中,这道坎儿必须跨过。
河南作为粮食大省、中原粮仓,防控技术指导、防控预警,每年的未雨绸缪必不可少;关心麦田、关注天气,种植户花的心思也确实不少。在赤霉病防控工作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下,如何科学防控、有效防控,应成为防控工作深化、细化的重要内容。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赤霉病虽然“来势汹汹”,但绝不是捉摸不透。在农业专家多年的技术攻关下,其发病机理、时间、危害等已经摸清,防控药剂、技术等日益成熟。可以说,科学防控才能有力有效。
成熟的技术措施,需要种植户的熟练应用。针对赤霉病防控的种种伪科学,专家可以逐条解释拨正,但种植户防控知识的提高、识别能力的加强,还需要在生产中不断积累。
简单而高效,才是科学应对赤霉病的最好办法,切莫“病急乱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