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水县黄寨镇探索推行以“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为抓手的基层“微网格”治理模式,打通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本报记者孙雅琳
一名胡同长,每天在胡同里走访两趟,工作主要干三项……如今,在商水县黄寨镇的24个村庄、1107条胡同,活跃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农村大嫂,她们曾被戏称为农村留守“386199部队”中的主力军,现在却从厨房“小灶台”走向乡村振兴“大舞台”,积极参与矛盾调解、疫情防控、环境整治,成了乡村干部的好帮手、乡亲们的贴心人。这些不求回报、甘于奉献的农村妇女,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黄寨大嫂”。
这种以“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为抓手的“微网格”治理模式,把广大农村妇女动员起来,走出家长里短,积极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第一线,真正实现了“群众工作群众做”,为村级自治贡献了“她力量”。
“大嫂当家”
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请停车,扫一下行程码、健康码,等会我给你登记一下个人信息……”4月23日,在黄寨镇的“北大门”赵寨村疫情防控卡点,赵冰冰穿着印有“黄寨大嫂”字样的红马甲,和杨秋玲等几个姐妹在这里值勤。
“村里有39名胡同长,除了轮班参加卡点值守,因为人熟、地熟、情况熟,我们能快速地在本胡同内宣传疫情防控政策、排查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人员,还负责劝导在外务工人员不返乡。”赵冰冰既是“黄寨大嫂”,又是赵寨村的妇联主席和总胡同长。
在农村核酸检测中,生成个人信息采集码是个大难题。大多数农村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严重影响了核酸检测的速度和效率。
后王村的赵美兰老两口70多岁了,没有手机,孩子们都在外打工。“我帮他们老两口申领了采集码,并且保存到我的手机里,每次都带着他们去做核酸检测。”后王村“黄寨大嫂”张金花说,“我的手机里存有60多个采集码呢!”
除了疫情防控,在镇里开展的“三零创建”工作中,“黄寨大嫂”也发挥着独特作用。
后王村的妇联主席、总胡同长周菊,处理家庭纠纷很有经验。
从西安远嫁到该村的王敏(化名),与丈夫李志(化名)因家庭琐事闹起了矛盾,眼看要闹出人命,周菊连夜跑到王敏家。“我跟她说,以后我家就是你娘家,有啥想不开的来找我,我给你做主。”经过周菊耐心调解,小两口拥抱言和。
今年以来,黄寨镇越访、集访零发生,安全生产事故零发生,民转刑案件零发生,各种民事刑事案件大幅度下降,仅电信诈骗案件一项就同比下降80%。
在曾楼村“最美胡同”--平安胡同口,挂着一块写有“小小胡同长、幸福我村庄”字样的公示牌。公示牌上有胡同长姓名、照片、电话以及一个二维码。用微信扫描一下二维码,可以看到胡同内住户的基本信息、胡同长带头做好网格内环境卫生清理等工作内容。
黄寨镇的1107条胡同,都有一块这样的公示牌。
每名胡同长都是“黄寨大嫂”。她们每天围绕自己负责的胡同走访两趟,主要的工作内容有三项: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三零”创建。
“我们把‘黄寨大嫂’的工作总结成‘1+2+3+n’模式,最后那个‘n’是指其他临时性工作。”黄寨镇镇长郭涛解释说。
黄寨镇建立了1个乡镇总网格、24个行政村大网格、96个自然村中网格、240个村民组小网格、1107个胡同微网格,探索推行以“黄寨大嫂”千人胡同长为抓手的基层“微网格”治理模式,实现了基层农村治理的全方位、全时段、全覆盖、零距离。
“党委政府铃声一响、‘黄寨大嫂’立刻到场。”黄寨镇党委书记郑春来说,“我们将基层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每家每户,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神经末梢。”
评选胡同长
挖掘8000多名留守妇女“她力量”
“黄寨大嫂”胡同长评选活动是在今年春节过后开始的。为啥要搞这样一个评选活动?
“农村男性大部分外出打工,妇女在生产生活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乡村振兴,必须先凝聚这部分力量。把我们镇8000多名留守妇女组织起来,在村里做一些事情,既能充实空闲时间,还能提高她们的自信心与自尊感。”郑春来说,评选“黄寨大嫂”,正是看到了这个群体中蕴含的“她力量”。
想要成为“黄寨大嫂”,除了年龄在23岁到60岁之间,还必须具备“两好三有”:群众口碑好、综合素质好,有公益心、有责任心、有事业心。
黄寨镇充分利用微信群、标语、宣传车和农村大喇叭,全面宣传“黄寨大嫂”胡同长的评选目的、意义和办法,让被评为“黄寨大嫂”成为一种荣誉,让争当“黄寨大嫂”成为一种时尚。
“没承想,全镇留守妇女参与热情高涨,多个行政村出现一个胡同、多名胡同长竞选的热烈场面,后王村主动报名争当胡同长的妇女一上午就从32名增至53名。”郭涛说。
走进黄寨镇王潭村文明胡同胡同长高秀丽家,一进门就看到一张红色聘书摆在显眼位置,这是今年3月8日镇里给她颁发的胡同长聘书。
“红马甲一穿,责任在肩;小红帽一戴,疫情阻止在外;红袖标一亮,免费中药茶饮送上。”高秀丽说起自己的日常工作颇为自豪。
“搞卫生大扫除、帮助困难群众摘西瓜,大家都是自愿的,有的家里事情都放弃了,随叫随到。”黄寨镇副镇长张莉莉提起“黄寨大嫂”,直竖大拇指。
为激励“黄寨大嫂”自觉主动参与到胡同的管理和服务中,郑春来和郭涛等镇领导带头坚持“五必到”:胡同长家中红白喜事必到、胡同长或其父母生日必到、孩子上大学和参军入伍必到、胡同长家中遇到困难必到、重大节日慰问必到。
“胡同长遇到重大事项可以直接给我们打电话,还能列席乡村会议和参与乡村重大事项决策,真正使她们政治上有待遇、精神上受鼓励、社会上受尊重。”郑春来说。
后王村36岁的胡同长赵卫杰说,自从她当上了胡同长,每天清理街道,上邻居家宣传疫情防控,孩子都看在眼里,变得比以前听话了。
改变的远不止这些。
沙颍河畔的王潭村,大街小巷宽阔的水泥路干净整洁,村史馆里的农耕用具和老照片承载着乡愁记忆。
在外创业成功返乡当上村支书的王磊,坐在胡同长王梅家漂亮精致的小花园旁,细数着“黄寨大嫂”给他的工作带来的新变化:“村委班子只有7个人,以前是‘村里干部少,落实工作满村跑,最后还是干不好’。现在,我们村干部工作压力变小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干群关系也融洽了,可以腾出手为村里发展谋划全局。”
记者采访结束时已接近晚上8点,途经宋王村疫情防控卡点时,几名胡同长仍在对过往车辆排查登记,印在红马甲、小红帽上的“黄寨大嫂”4个大字,在夜色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