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尹小剑李振阳通讯员余江)“20个打结的塑料袋积10分,10个洁净的饮料瓶积10分。”5月5日,息县杨店乡张围孜村小学学生李梦阳一字一句念出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券上的说明,他紧紧地攥着利用五一假期捡拾塑料袋和饮料瓶换来的400分兑换券,一早就兴冲冲地来到了爱心超市,换取了心仪已久的乒乓球拍。
“过去的垃圾都是一倒了之,现在搞垃圾分类,分得好就能得到‘绿色积分’,兑换物品。”息县教体局驻张围孜村第一书记张生舞说,“垃圾分类一点儿不难,我们采取‘二次四分法’,由农户初分、保洁员细分,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不可回收4类,可实现源头减量60%。”
张围孜村长期以来持续完善“村评价组,组评价户”有效机制,合理利用现有40名公益岗位。全村30余公里道路和17个村民小组公共区域卫生,统一谋划责任路段,5名保洁员定期保洁,每个村民小组内设置公示牌,定期总结和表彰,工资实行绩效发放。同时,在各村民小组设置“双色”垃圾桶并固定位置,“可沤肥”由负责村民组卫生的公益岗位统一转运至组内“集中沤肥池”,沤出的肥转换为公共资源或定期清运。
垃圾变废为宝、垃圾源头减量、让群众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目前,“二次四分法”等垃圾分类方式逐步在全县推广。
据悉,自该县实施垃圾分类以来,制订了乡村垃圾分类方案、“生态文明示范村”垃圾分类工作考评体系,以及生态文明公约、公益岗位人员管理办法、职责履行考评制度,开展生态文明日、积分兑换、构建联盟体守护生态等,形成了一套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