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山“菇”事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县乡村全覆盖让乡村成为“诗和远方”杀虫不等虫开口从“麦娃”到“麦孙”社会化服务为粮食生产加上“保险杠”新麦价格“高开平走”预防小麦干热风擦亮党员这张名片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65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5-25

鲁山“菇”事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丁需学通讯员胡晓乔新强叶全花

初夏时节,行走在鲁山大地,河滩地里、生态林旁、山峦之下或村庄旁边,不经意间就会冒出一片蔚为壮观温室大棚。大棚内,菌棒上长出一个个伞状的肉厚柄短的香菇。人们忙着采摘、分拣、装箱、装车或入库,一片忙碌景象。

“目前,全县香菇种植总量达2.6亿袋,年产香菇32万吨,产值28亿元以上。带动4.5万人就业,帮助6.5万多人脱贫。”5月19日,鲁山县香菇产业有关负责人说。

去年10月,在第四届全国(鲁山)香菇产业创新发展大会上,鲁山县荣膺“中国香菇之都”称号。前不久,鲁山县又以93.6分的优异

成绩,通过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香菇)标准化生产基地考核验收,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香菇为绿色食品原料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鲁山香菇的“前缘今世”

“20世纪80年代初,鲁山县开始大力发展食用菌种植,当时的品种主要是黄背木耳和黑木耳。1992年,我到浙江庆阳考察香菇种植后,次年开始引进种植,也成为鲁山县最早种植香菇的一批人。当时人们都不知道香菇是啥东西,我在县城吆喝了半天才卖出去不到20斤。”今年51岁、如今已是“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的鲁山县库区乡栗村种植大户杨十一说。香菇引进鲁山之初,是在栗木杆上种植的,把栗树主干截成1.1米左右的木节,摆7层高,成“井状”形的香菇架。一个木节上钻40个左右的小孔,一般在春季过后接种上香菇原种,培养18个月后才能出菇,木节可以连续出菇3到5年。“每架50节总共可收获40斤左右的干香菇,当年最好的花菇能卖到每斤170元左右,比现在的价格可高多了。”杨十一说。随着国家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栗木节种植香菇渐渐消失,新型的大棚菌棒香菇种植技术开始推广。“内装含有栗木木屑的袋料菌棒一般长45厘米左右,直径10厘米,还有一种直径12厘米。目前一个标准化的香菇大棚(240㎡)可以摆放6500~7000个菌棒,每个菌棒可以采摘2斤左右的鲜香菇。”鲁山县尧荣菌业公司技术员张杰说。

张杰是个肯钻研的香菇种植能手,2010年开始种香菇,当年是从湖北随州买的原种。2012年,他到背孜乡一个种植户那里参观,发现一朵香菇又圆又厚,格外与众不同,征得种植户同意后,便采摘下来带回家。后来经过分离、选育、提纯、小范围试种后,发现新菌种效果非常好,比一般的菌种增产15%以上,2014年在鲁山县开始推广。“由于香菇大棚投资大,很多种植户都是小打小闹,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张杰说。

(下转第二版)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