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梦露赵家卉
我是一株“不育系”小麦,代号叫“46”,2021年冬天出生在邓州“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大院里。
育种专家根据我们不同的性状特点给我们安排住房,高产稳产的、个高的或个矮的、抗病虫害的或抗盐碱地的都分别住在不同的小区。我住在46小区,小区的“麦民”很多,来自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外国籍。
我们“不育系”小麦在杂交育种技术里非常珍贵,不像普通小麦那样都自花授粉、自己生娃;专家当媒人,让我们和其他品种的小麦联姻,要让我们生出具备双方优秀基因的娃。
今年4月扬花期时,我和离我有50米远的10761行的小麦结婚了,我们的“媒婆”叫高建刚,他把我对象摘下来,送进我特制的“小麦杂交授粉专用袋”洞房,我们这个小区,白花花的都是小麦洞房。
这种特殊的洞房是用羊皮纸材质做的,遇上大雨也不会变形,天晴了依旧是原来的模样。有了老公的花粉,我们生下了饱满的麦娃娃,麦娃的名字就在洞房外面的红标签上:“46×10761”。
虽然我们是“包办婚姻”,但只有这样,国家才更容易育出理想的小麦,很快我们就会有“麦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