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农人”到“兴农人”种地自有年轻人 2022,为小麦丰收作证第三届中国(郑州)好粮油 产品及机械设备8月集聚郑州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 提升防汛应急综合保障能力全省肉牛奶牛产业发展 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召开五家农媒总编带队走基层图片新闻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8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16

2022,为小麦丰收作证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宋朝杨利伟李梦露于涛孙好闯赵博赵家卉

仲夏,河南的热词是麦收;2022年仲夏,河南的热词是“丰收”。

“整体拍下去很漂亮啊,我这百亩麦田,在朋友圈里都爆了!”唐河县田庄村“80后”刘娟说,“去年我的小麦亩产一千二三百斤,今年比去年长势还要好。”

“没见过这么好的小麦!”遂平县下阳村王德海说到自己地里的麦子用了两个词,“胖墩墩、密匝匝。”

商水县杜店村杜秋红一说到自家小麦就笑:“今年小麦都涨到一块五毛多一斤了,我流转这一百亩地真值!”

原阳县孙堤村孙列沛说:“今年俺村谁家小麦亩产低于一千斤,肯定会被人笑话的!”

武陟县解封村程小宝说:“我66岁了,今年麦子长得是我见过最好的!”

林州市泽下村刘进喜说:“我们这山冈地,往年亩产四五百斤,今年有七八百斤。”

“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麦!”“今年麦子好啊!”“今年这产量中!”“产量差不离吧!”

从南阳到安阳,从豫东平原到豫西丘陵山地,2022年,河南大地上到处是丰收的声音。

1936年,新乡县小麦平均亩产130斤,1979年林州市泽下村小麦平均亩产350斤;2021年,河南省小麦平均亩产891斤。

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从2015年的25%到2021年的28.3%,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小麦第一省。

2022,为河南小麦丰收作证。

河南无垠的麦田正奏响丰收咏叹的时候,网络上出现了质疑丰收的杂音。

今年麦收前,某社交平台上名为“歌手”的河南用户发布了一条视频:一片青黄稀疏的麦田。配音是:专家说得真好,我这小麦亩产肯定能达到1500斤!庄稼不厉害,专家真厉害!

这条“开涮”专家的视频“火”了,但却在评论区翻车了:

一河南网友评论:地种成这样,明显就是个懒蛋;另一上海网友跟评:别听他瞎说,我估计他都分不清哪个是小麦。

“歌手”之后又发布一条视频:前几天的段子火了,500多万的播放量,谢谢平台的推广和朋友们的喜欢。

不打自招!至此明眼人都清楚了:他就不是种粮人,他就是个键盘侠、杠精、网络喷子。

同样的人,同样的视频,网络上还有多条。这些“不稼不穑”的网络喷子,他们怼专家、骂官员、污蔑基层干部,打着“有图有真相”的幌子,一叶遮泰山,为了几个赞,昧良心、编故事、博眼球,以偏概全攻讦丰收。

河南小麦在240多天的生命过程中,旱、涝、寒、病、虫、风,十年九有灾,灾情每年都局部发生,每个阶段粮农都在与灾害抗争。

另外,还有不负责任的“人”灾。

一位农民说:“哪个村每年都会有低产田,真有那少数人,下了麦种就走,光等老天爷给他浇地、等土地爷给他除草,他种的小麦要是也高产,那才出神呢!”

2022年,小麦丰收喜讯处处闻:延津县通郭村最高亩产1800斤;淇县卧鸾村最高亩产1460斤;南阳宛城区种粮大户高新洋一千多亩小麦平均亩产1200斤;周口全市大田亩产1080斤。

如果说“歌手”嘲讽河南小麦丰收是在“腌臜人”,那不了解河南的外省人对小麦高产的疑惑就需要补课了。

邻省一网民依据自家小麦亩产800斤的“历史经验”发问:“河南小麦真有那么高产吗?是不是‘放卫星’?”

商水“乡邻老赵”在收获后的麦田里录视频回答了这个问题:“外地人都不相信我这小麦亩产一千四五百斤,我吹大气对我有啥好处?你能奖励我钱?你能给我个官当?你能在北京给我弄套房?”

历史上,河南人喜欢种粮、习惯种粮,这是老家河南、大河文明的根基。

“撂荒”在河南广大农村并不多见。房前屋后,点瓜种豆;巴掌大的一块地,农民都要种上几穴红薯、点上几棵玉米。

在粮食核心区建设政策扶持下,河南持续进行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粮田建设,现有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这些高标准农田提高抗灾能力,持续增加粮食产能。

河南小麦育种、繁种水平在国内领先。有耐旱品种,有低秆防倒伏品种,有抗病性强品种;有弱筋、中筋、强筋品种。

2021年小麦遇涝晚播后,洛阳偃师区刘金柱及时改用本地晚播品种,保住了小麦产量;邓州韩红培根据本地气候特性选种了抗病性强的品种,同样获得了丰收:粮农需要的任何小麦品种,河南应有尽有。

不单单服务河南粮农,河南小麦良种也在安徽、湖北、江苏、山东、河北、陕西扎根结果。

河南1.12亿亩耕地,由55%的平原和45%的丘陵构成。雨水丰沛,丘陵小麦丰收;旱象严重,平原小麦丰收;风调雨顺则平原丘陵“双丰收”。

持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良种的培育推广、粮农种粮积极性的调动、互补的耕地结构,让河南小麦生产不再有丰歉“大小年”,连续16年丰收。

40%的中国人以小麦为主粮。

中国最早的“五谷”是没有小麦的。很久很久以前,小麦从西域进入中国,扎根于黄河流域,历经艰辛,找到了最为“宜居”的家;这种适口性极好的谷物,随之成为中华民族北部的主要粮食,并被纳入后世的“五谷”之列。

作为一种耐旱、耐寒的农作物,既能承受零下十摄氏度的寒冬,又可靠深根吸水度过干旱。

黄河中下游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降水分配、日照时长,几近于为小麦生产“量身定做”,这些基础条件让河南成为国家粮食核心产区、中国粮仓。

小麦产量形成有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

粮农长期的农耕实践,积累了诸多丰产经验,譬如小麦晚播时增加播种量甚至给小麦覆膜提高地温,都是为了增加小麦分蘖数、保证亩穗数;而冬前“镇压”,孕穗期水、肥保障,则是增加穗粒数的基本方法;千粒重的提高则依赖“一喷三防”。

低纬度地区雨量大,小麦生长期短,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麦苗无法越冬,这些自然条件对小麦品质有直接影响;相比之下,地处暖温带的河南就成了小麦生产的风水宝地、不二选择。

亩穗数四五十万,穗粒数四五十粒,千粒重四五十克,这三个“四五十”是政策支持、良种良法、经验传承综合形成的,连年丰收、持续高产已经成为河南小麦丰收的“不容置疑”。

2022年小麦生产,堪称非常之年。

俄乌冲突、疫情叠加,粮食出口国纷纷停止粮食出口;2021年秋汛,河南有1000万亩小麦无法适期播种,最晚播期比常年滞后两个多月,麦苗破土如此之晚,历史罕见。

2022年河南小麦能成为风雨之中的挪亚方舟吗?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技人员地头传技,全省粮农悉心呵护,河南小麦开局不利、转化良好、丰收在手。

滑县、浚县超晚播小麦华丽逆袭,弱苗苗嬗变壮苗苗。

遂平县龙泉村村民姚新领春管中配肥、除草一条龙,灭草不等草露头。

上蔡县闫庄村种植户李学争的麦地里,1500株麦子仅发现4棵病株,杀虫不等虫开口。

卫星遥控收麦,农机全程种地,农田里的“黑科技”成为粮食丰产丰收的“智慧密码”。

唐河县80后刘娟,穿着裙子下地,种地种出新花样。

舞钢市40岁的研究生齐备,专职种庄稼,自制化肥、改良土壤。

因疫情不能回家收麦的河南老乡不用担心,穿着红马甲的商水县杜店村党支部书记郭华在村里一一统计,麦收的事,党员、干部、志愿者要“一管到底”:红马甲映衬金麦粒。

偃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刘素爱和全省4万多名农技推广员守护丰收至颗粒归仓。

政府重视、专家指导、粮农操心,2022年,河南牢记领袖嘱托,再次交上了小麦丰收答卷。

产量高、质量优、价格好,2022年河南小麦有了载入史册的新名字:麦三丰!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