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伟/文张鸿飞/图
记忆中,每天清晨,中大街是在人声嘈杂的鼎沸声中苏醒,到钟楼市场赶集的车马声、店铺开排门的拆卸声、沿街叫卖的吆喝声,贯穿整条街道,总是显得十分热闹。
这种唤醒方式,已存在了上千年。
中大街,原是老汝州最为热闹的地段,以前来汝州,不到中大街就算不上来过,中大街都没来过,怎么说得上来过老汝州呢?
记忆中的清晨,车铃的叮当声每天从中大街穿过,直至街北的钟楼菜市场。也能听到脚步声和轻轻的人语声在小巷中流淌。每天在这样清冽的美好中醒来,犹如从沾满露珠的小草径中走过,任凭晶莹的露珠湿了鞋底鞋背,带着一丝沁心的凉和一种温软的真纯。
这里没有浮躁,没有纠结,只有生活的安详和恬静在石板街中演绎着不断延续的故事。风雨滋润了石板路,沉寂了老街的古老而又淳朴的人文,时间在老街身上留下印记,岁月又在它身上留下光芒的灯影。而记忆就像一盏不灭且摇曳的灯火,冉冉而升,随风或明或暗,熠熠生辉,正如岁月曾经留下的印记一样。
她是有文化内涵的,但她更是烟火人间的。就像一位既上得了厅堂,又下得了厨房的汝州绣女,端庄而朴实,美丽而凡俗。
红石牌坊、青石牌坊、钟楼市场、仁义胡同、二程祠……中大街横贯汝州城东西,这条街上曾经有医院、有学校、有书店、有银行、有政府机构,是整个汝州城的行政、金融、商业中心。这里的商品种类繁多,物美价廉,虽然已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杂货铺、纸扎铺、铁匠铺、老油坊、剃头店、文具店、干店……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从东关桥头向西而行,记忆中最为繁华的中大街便如画轴般依次展开了。一街两行的门店鳞次栉比,整整齐齐。红门框、绿门扇,不约而同地打开了。但凡关于衣食住行的所有商品,在这里都能找到。
细雨蒙蒙的季节,红门框、绿门扇上湿漉漉的,泛着一层水润的油光,两边人家的青黛屋檐上盘亘着同样的湿气,似一股袅袅的青烟,更若婉约的绣女,操持着一城人的布帛菽粟。
然而,不管这里经历怎样的风雨飘摇,怎样的岁月流淌,老街依旧在这里,生活在这里的百姓依旧生生不息,繁衍延续。
如今的中大街清晨,也是被各种吆喝声唤醒的。
但随着时光的更迭和时代的进步,这种唤醒方式也在与时俱进。
茶马古道的嘶鸣声、锣鼓喧天的歌舞声、丝竹管弦的演奏声……七彩霓虹的闪烁中,一切仿佛都在改变。
每天清晨,便有这样的吆喝声从巷中沿着敞开的院门,顺着黛色的屋檐流进中大街人家耳中,已成为中大街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座带着预定时间就会敲响的自鸣钟,好像是随附在中大街身上的一个魂魄,一个美丽的存在。
特别是那些售卖零食的吆喝声,也许在现在人的口中,曾经的各种小吃不再有从前那么美味,也没有一触便不可收拾的味蕾,但是它却是一个年代的剪影,一个年代的同行者,和一个吆喝就能勾起深深回忆的“生命”。
依旧的石牌坊、依旧的石板路、依旧的张公巷、依旧的钟楼市场……修旧如旧的缮治中,一切似乎仍旧未变。
文化内涵更突出了,生活设施更齐全了,商品品种更丰富了,居民生活更加方便了。如端庄秀丽的绣女重新焕发了青春,在新与旧中初心不改,在变与不变中迤逦前行。
老辈人说,读懂中大街,就读懂了老汝州;参透中大街,就参透了人生。这话绝对贴切。因为,中大街是老汝州的魂,是汝州人的根。
老的中大街曾经的影子已经消逝在时间的间隙里,像一个笼在一代人心中轻纱般的美梦。五香豆、芝麻糖……已经消失了,可是她留下的曾经的影像,曾经的温润安宁,却永远会静静地萦绕在老城人的心头,出现在老城人的梦里,不遗不忘,不离不弃。
如今的中大街依然保留着那绣女般端庄秀丽的倩影,重新打造成一段永不磨灭的记忆。不管现在或将来怎么改变,曾经的她依旧会因为悠久的存在而成为永远活着的历史。只要经过的时候,她会像一股轻纱般的梦,在你心头偷偷一瞬,然后悄悄躲进岁月的痕迹里,让你慢慢思念,静静回味。
中大街被唤醒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她都清醒地固守着一座城的底蕴、一城人的血脉。
(作者系汝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资深媒体人)
老城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