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于涛
6月23日下午,光山县下起了大雨,气温比着前一天下降了近10℃。光山县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海龙站在十里镇李堰塆村的食用菌农业科技园区里说:“气温如何改变,也不会影响我们香菇的正常生长。”
科技园区里都是整齐划一的黑色仓库,任意打开一个仓库门,里面的铁架上装满了正在转色的香菇,一直摞到仓库顶端。李海龙看了看仓库中的温湿度数据监控设备,上面显示的温度还是恒定的24℃,这便是他面对外在温度变化的底气。
技术研发结硕果
河南省在开展食用菌种植方面起步较早、种植规模大,也积累了丰富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经验。但相当一部分食用菌种植企业和大户的基础建设相对落后,食用菌产品的品质普遍不高,食用菌的生产受天气的制约程度较高。
“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合作,在其技术指导下,建立了智慧化的菌棒生产基地、养菌车间、温控大棚,将食用菌种植技术与现代智能科技相结合,建成一年四季都能生产的示范基地,将食用菌种植标准化体系与智能控制体系无缝对接。”李海龙说。
“调成多少度很简单,但整个仓库都均衡受温是有难度的。”李海龙说,“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设计的设备方案应该在全国都是领先的。”
在仓库里,李海龙指了指放菌棒的铁架说:“这就是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我们在食用菌科技研发方面已获得7项国家技术专利,5项技术专利正在申报中,开创了信阳市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先河。”
除了专利,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领先全国的技术优势,培养了一批从事食用菌技术研发人员,进一步加强自身的食用菌科研力量,食用菌产品的品质和科技含量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技术负责人王运新曾在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学习,对于食用菌的全过程生产技术了如指掌。“昨天他加班到今天的凌晨两点,生产营养包的机器坏了,今天修好了才动工。”李海龙说。
豫沪合作美名扬
“上海技术+河南农业”的搭配不仅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户持续增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根据信阳地区的气候条件、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及当地资源条件与国内先进的食用菌菌棒生产和食用菌种植技术相结合,制定了食用菌规范化生产及种植体系,快速推动了信阳地区食用菌产业的规范化发展。
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菌棒品质得到了国外企业的青睐,先后出口至欧美、日韩等13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达到600万棒。
为进一步推动信阳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扩大市场知名度、美誉度,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签订了《技术合作合同》,双方就食用菌技术研发、菌棒标准化生产、食用菌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培养食用菌专业技术及研发人员、建立信阳食用菌研究所等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
在光山县政府及十里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联办基地、培训技术、回收产品”的订单农业形式,食用菌产业将带动周边地区3000余农户进行食用菌种植,规模1200亩,年产鲜香菇达4万吨,经济收入超3亿元。
在十里镇代楼村的菌菇育种基地,60岁的王耀凤正在把一个个制作好的菌种袋摆放到育种室的架子上。“一天一百块钱,闲着不挣钱,在这一个月挣不少钱呢。”王耀凤说。
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邱保兵说:“我们始终秉承绿色、科技、安全、高效的责任意识,依靠生态化基地,辅以现代化科技,倡导健康化生活,精益求精,力争建设成为豫南乃至全国食用菌生产基地。”
后期项目已经动工,菌菇面条、菌菇调料的深加工构想正在推进,正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的合作刚刚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