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伟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六中全会“两个确立”意义重大,就农耕文化而言,其铺筑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底色,塑造了中国精神的根脉灵魂。
“谋幸福”与“得幸福”的文化和谐统一。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国之大者”,是人民福祉,抒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爱民情怀,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温暖了14亿中国人的心。党为人民“谋幸福”与人民“得幸福”形成新时代的和谐统一。中国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福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丰衣足食是福、健康长寿是福、平安是福、多子多孙是福、修德是福、和谐是福……《诗经·大雅·民劳》中描绘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由梦想变成现实,中华民族福文化的新时代画卷得以绘就。
生态文明思想与农耕文化自然哲学的内在逻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概括,农耕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为其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斧斤以时入山林”,农耕文化讲求道法自然,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哲学。从文化基因来讲,中国人内心富于“故乡情”,有着“田园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是农耕文化浸润我们心田的诗意表达。
劳动教育对农耕文化劳动价值的时代跃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劳动素养和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品质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勤劳勇敢是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生动诠释,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贯穿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是悯农爱农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劳动场景的热情歌颂。
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传统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从中华文化源头上讲,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出的近4000件中原地区史前人类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从造型、纹饰到器物本身都是以渔猎耕等农耕文化为主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如意等农耕文化元素被展现在开幕式、闭幕式的恢宏表演中。
粮食安全战略思想与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是基于粮食安全历史的深刻把握和现实的深邃洞察: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确保粮食安全必须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具有深厚历史渊源,“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表现在储粮备荒思维、粮食节俭思维等各个层面,凸显粮食安全对固国本、养民生起到重要作用。《尚书·洪范》“王者八政,以食为本”;《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作者系中原农耕文化与乡村发展河南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