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持续壮大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嵩县夯实集体经济“家底”第二届印迹乡村创意设计河南赛启动我省7项重点水利工程集中开工“专精特新贷”解企业急难桃产业火了乡村游激发乡村振兴组织动能
第01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490期:第01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6-30

嵩县夯实集体经济“家底”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记者黄红立

山高为嵩。

“陆浑山好明如画,伊水波澄绿似苔。”山川地理,造就了嵩县“九山半岭半分川”的地貌,森林覆盖率达71.12%,拥有1300余种中药材。

嵩县美在名山秀水、文化遗存、资源优势,却又受制于山川,交通、农业等短板和曾经的粗放式发展,使得嵩县成了“国字头”的贫困县。

群众穷,集体空。2019年,洛阳市社会科学院抽查调研25个样本村,收入最低的是嵩县,平均8.2万元,与最高的栾川县31.68万元相差23.48万元。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嵩县深入贯彻“两山”理念,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旅游富民、民生为本”四大战略,2020年2月,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而且形成了“林、药、烟、牧、菌、桑蚕”六大特色产业布局,“天蓝、水清、城美,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初现。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

2021年9月,洛阳市委明确把乡村振兴作为全市“三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了按照坚守防止返贫底线,突出“三清两建”、乡贤返乡、乡村运营、集镇建设、“三变”改革五大抓手,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保障的“一条底线、五大抓手、一重保障”的“151”乡村振兴工作举措,开启洛阳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

洛阳“151”乡村振兴工作举措紧扣乡村振兴大局,锚定方向,绘出路径,为全市乡村全面振兴明确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嵩县围绕“151”工作举措,紧紧扭住“集体”两字,结合“五星”支部创建、特色农业产业、乡贤返乡、乡村运营、“三变”改革等举措,同向发力,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举措,在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上做文章,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做文章,在结合乡村产业发展上做文章,在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上做文章,发展高质量、低风险、可持续的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一路领跑!

“三变”改革:盘活资源

6月17日,河南省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40℃大关。

嵩县车村镇天桥沟村,98%的森林覆盖率遮挡了太阳,山泉溪水吸收了阳光的燥热,行走在林木环抱的村落,有一种凉飕飕与世隔绝的清爽感觉。

“我们这里夏季最高气温不超过26摄氏度!”3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瑶瑶说,他们村是一个整建制的“3A”景区,是“国家森林乡村”“河南省水美乡村地”。

张瑶瑶,复员军人,在白云山景区干过经理,洛阳林安汽车城公司来到天桥沟布局“白云小镇”,选中了这位年轻人,一干就是5年,2021年2月,32岁的张瑶瑶当选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天桥沟村位于5A级景区白云山下,尧栾西高速公路和311国道穿村而过,有7个村民组,2014年的贫困发生率为19.8%。

在脱贫攻坚战中,该村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入手,提升资源吸引力,引来市场主体开发村庄。2014年年底,引来洛阳林安汽车城公司慕名投资,建成了集旅游观光、休闲、民宿等于一体的“白云小镇”,创造了“游白云山、住天桥沟”旅游品牌,2020年旅游收入达到214万元。

“‘白云小镇’带活带富了天桥沟,但村子北部的3个村民组却收益不大!”张瑶瑶说,真正的变化是洛阳市“151”乡村振兴工作的举措,“三清两建”的核清资产让村集体资产“底清账明”,也为北部3个村民组的资源对接市场铺平了道路。

顺势而为,天桥沟村引进河南华若文旅有限公司,成立华若百旺合作社,在北部3个村民组开发建设民宿。

村里聘请资产评估公司对资产进行评估,给绿水青山贴上“价格标签”:其中耕地62万元、林地600万元、房屋及附属物125万元、其他303万元,资产总体估值1090万元。

合作入股,“三变”改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民宿项目,公司投资1500万元、占股75%;村(组)集体整合项目资金10万元以及集体资产作价40万元入股、占股5%;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地面附属物作价入股450万元、占股20%。

目前,村民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地租收入,即村集体流转124亩耕地,交由华若公司统一经营,公司按照每亩最低600元/年向村民支付租金;二是工资收入,即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合作社按照男工90元/天、女工60元/天的标准记工分,年底兑现工资;三是分红收入,即民宿项目运营收益后,根据股份分配收益。

2021年,天桥沟村集体收入13.07万元。“今年预计收入突破20万元。”张瑶瑶说。

嵩县城关镇的叶岭村,距离县城3公里,岭上可俯瞰陆浑水库万顷碧波,远眺嵩县县城美景和九皋七峰高天流云,但当地农民,素来以在田地里刨食为生。

同样是“三变”改革,让叶岭村的群众在田地里“刨”出了生活的新花样。

叶岭村有2500亩土地,地处丘陵,靠天吃饭。

村里以嵩县发展省级中药材示范园为依托,调整产业结构,成立合作社,首批流转1023亩土地,发展丹参种植。收获后,按照合作社继续发展资金占比40%,合作社管理人员补助占比10%,村集体经济占比20%,流转土地群众分红占比30%的“四方收益保障”,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特色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成果。

流转土地后,集体实现量差,增加土地53亩,利用丹参种植,发展养蜂产业,发展游学、婚纱摄影基地等项目。

“去年,俺村的集体收入靠‘外生型’的光伏和县财政整合资金的大棚,仅有3万元;今年,将突破85万元!”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丹参两年生,今年没收益;但集体土地的53亩地,地租2.65万元;丹参蜜,已收获3700斤,净收益25.9万元;丹参种子,每亩地收获8斤,每斤可卖100元,除去人工费用每亩地300元,1076亩丹参种子预计可获得收益53.8万元。

“2023年,丹参收获,村集体收入将突破200万元!”董广聚说,现在群众要求流转土地热情很高,剩余的1400亩土地马上流转到位,叶岭村的未来都在土地上!

乡村运营:激发活力

“十根手指不同长短,各镇各村资源禀赋各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没有‘万能钥匙’,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每个村环境不同、基础不同,不能指望‘一张方子’包治百病。”洛阳市政协副主席、嵩县县委书记宗玉红说。

车村镇龙王村,红二十五军战斗旧址,4A景区木札岭所在地,深居秀美沟域,藏身绿水青山,龙王村的美不加修饰便已动人。

6月18日,龙王村目之所及皆是农家宾馆和纷至沓来的游客:旅游产业在这里风生水起。

“这里85%以上村民都从事旅游服务业,现已建成农家宾馆138家,床位万余张,是洛阳市名副其实的农家宾馆第一村!”村党支部书记王丙申说。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切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紧跟时代步伐,要脚踏实地全身心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要充分运用‘乡村运营’的理念,深度挖掘集体经济项目的附加值,激活资源、资产、资本要素,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速度。”这位曾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的王丙申书记,谈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头头是道。

龙王村以资源入股,投资木札岭景区,不仅有2%的门票收益分成,还投资运营景区内玻璃吊桥、上山云梯和玻璃滑漂等项目;整合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木札岭养生度假区的温泉和民宿项目;整合提升农家宾馆,入股成立洛阳木札岭红色精神培训中心……2021年,村集体收入23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龙王村通过“运营乡村”激发了资源的活力,而位居陆浑水库的陆浑村通过挖掘资源,前置“乡村运营”,实现了资源要素活力的凸显。

6月18日,在陆浑镇陆浑村供销社乡愁博物馆内,老房子、老物件,塑料凉鞋、洋火、粮票、布票、黑白电视机、收音机、拖拉机……这些带着计划经济时代“消费记忆”的展品,摆满了“货架”。

陆浑村依据悠久的陆浑戎历史文化,实施遗址保护和古村落提升改造,先后引进并建成了河南省首家乡愁供销社博物馆、任红霞现代彩墨画、杨金婷烙画、陆浑博物馆等一批文旅设施,成功打造陆浑故城,于2021年成功创建3A级乡村游景区。

借力借势借智,陆浑村引入“中华风”乡村运营团队,推出沉浸式旅游项目,开发文创产品、文创体验等业态,规划小规模研学线路,举办古装漫游打卡、摄影大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进行线下推介。

截至目前,陆浑村通过乡村运营新增经营户21户,周末游客达2000人以上,节假日期间,游客日突破5000人,新业态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

“去年村集体收入6.5万元,今年预计突破40万元。”陆浑村党支部书记任灵宝说,区别于以往政府单一投入的建设模式,如今,美丽乡村打造都以运营理念为前提。

书记工程:杠杆撬动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重要前提。”宗玉红说,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这是个系统工程。因此,要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来抓,以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核心抓手,推动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立足县域,嵩县提出,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电子商务双“十百千万”工程。

以省级中药材示范园为依托,打造10个特色农产品基地、100个乡村运营商和乡村工匠、1000个职业农民、10000个技术农民,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扩大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

以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为依托,推进嵩县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中心和电商物流产业园建设,打造10个电商品牌、100个带货网红、1000个网络主播、10000家电商店铺,大力培育“直播经济”等消费新模式,叫响嵩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壮大集体经济。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为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嵩县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产业类项目资金达2.2亿元。

“预计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全部达10万元以上。”嵩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王书森说。

政府的“有为之手”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站在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的潮头浪尖,嵩县精准发力,一批特色亮点镇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九皋镇是全国最大的皂角种植基地,通过引进乡贤,建成了皂刺交易产业园,探索形成了村集体合作社牵头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对接龙头企业集中规模经营的“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经营模式,实现了集体有收益、企业有效益、农户有钱赚的利益联结,2021年实现皂刺交易量2000吨,实现产值四亿元,真正叫响了中国皂角之乡。

九皋镇宋王坪村,发展红薯特色产业,以“集体经济+合作社”形式,规模化种植红薯500亩。建设红薯深加工车间、红薯工厂化育苗大棚22座8000平方米,年可培育新品种红薯苗1000余万株,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8万余元,户均可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综合年收入突破3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和脱贫户增收双赢的良好效果。

田湖镇屏风庄村,成立了肉鸽养殖专业合作社,乡贤能人带领群众发展肉鸽养殖产业。目前已发展养鸽大棚8个,存栏2万余只鸽子,月销售鸽蛋12万枚,远销浙江、上海、广东等地,市场供不应求。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万元。

黄庄乡三合村,通过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打造远近闻名的“手绘小镇”。2017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达1.5万人次,村民户均年增收8400余元,村集体收入从空白跃升到年均20万元。

饭坡镇沙坡村,利用村集体资源,发展多种产业类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租金+股金+薪金”的三金利益联结机制,发展生态绿化造林、林下种养、乡村旅游,建立了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12万元。

车村镇孙店村,有地没钱。该村与相邻的接官亭、拜石、佛坪、牛庄等村抱团发展,通过资源优势互补,发展香菇种植产业。目前孙店村相关产业基地已建成投产,年产食用菌800万袋,成为河南省最大的香菇种植基地,而孙店村利用香菇大棚出租及种植,年集体经济收入达9万余元。

…………

扬帆恰遇东风来,顺势发展正当时。短短两年,嵩县新型集体经济从依赖上级资金“输血”,到盘活激发“沉睡”的集体资源资产增强内生动力,获得了“造血”功能,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百花齐放的跨越发展。

大河有水小河满,集体致富民共富。

“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村集体有了钱,能办的事情也多了,小到慰问走访、文化活动,大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党支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得到空前加强!”王丙申说。

伏牛山下,陆浑湖边,土地盘活了,资本进来了,项目落地了,人才回流了,腰包鼓起来了,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子”殷实了……截至5月底,嵩县322个行政村(社区),100%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达10万元以上收入的有232个行政村,占比72.5%。

“今年,嵩县所有行政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达10万元以上!”宗玉红说,嵩县有信心,也有实力!

放眼“湖山圣域”嵩县,在探索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的道路上,嵩县拉高标杆、因地制宜,正凝聚起强大的能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山高为嵩,足各为路。


点评

值得肯定的嵩县做法

□省农业农村厅集体经济指导处荣姣凤

农村集体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依托。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河南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全省有集体经营收益的村达80%以上。

如何走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嵩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以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紧紧扭住“集体”两字,探索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新举措,在盘活农村资源要素上做文章,在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上做文章,发展高质量、低风险、可持续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共同富裕。短短两年,嵩县新型集体经济形成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多种业态、全方位发展的良好局面,集体经济发展提速增效,预计今年该县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

夯实集体经济家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嵩县的做法值得肯定。

盘活资源是基础。嵩县的资源盘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那就是他们的青山绿水。乡村运营是手段。嵩县对乡村进行市场化运营,政府不再大包大揽,通过与乡村运营团队合作,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激发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让村集体经济“满血”发展。“书记工程”是保障。嵩县将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作为“书记工程”,足以显示领导的重视水平。领导重视、制度保障,就注定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

“集体有、跟党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乡村振兴的力量之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