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丁需学通讯员乔新强)“多亏了政府投资,在我的石榴园里铺设了地埋管,这些天来才能快速方便地浇水抗旱。虽然石榴今年会有所减产,但我这1.5万多棵石榴树总算保住了。”6月28日,在鲁山县董周乡石峡沟村一处山坡上的石榴园内,果园主人樊保康一边招呼工人浇水一边说。
樊保康是郑州市人,早年做家电生意,事业有成。后来他得知省农科院历时10多年,成功培育出突尼斯软籽石榴第三代优质新品种--“红双喜”后,就立马筹资买下了“红双喜”石榴的专利权,转行农业生产领域。2013年,樊保康辗转河南多地考察后,最终选择了石峡沟村,并流转土地200多亩种下了石榴树苗。
创业之初,樊保康虽然经历了艰辛和挫折,但苦尽甘来,这两年石榴园已开始见到了效益。鲁山县和董周乡党委、乡政府也对樊保康的石榴园给予大力支持,为其修建了600多米的水泥生产路、打了3眼200~300米深的水井、铺设了地埋管道等。
今年入夏以来,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给石榴园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个别石榴树已出现了黄叶现象。“从一个月前就开始浇水了,果树都种在坡坡岭岭上,浇水肯定不方便,要是没有地埋管,今年的石榴树肯定会旱死一些。”樊保康说。
这段时间,樊保康雇了6个村民,每天天刚亮就到果园里浇水抗旱,一直干到天黑,目前绝大部分石榴树已浇了一遍透水,有些泛黄的树叶也慢慢变绿,恢复了生机。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石榴园保住了,今后的日子就有奔头了。”樊保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