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
不少农户都有这样的体会,小麦从种到收,忙活大半年,一亩地收益二三百元,也就是外出务工一天的收入,这还不包括自己的人工成本。若遇自然灾害,可能颗粒无收。
一组数字耐人寻味:全国粮食总产量排名靠前的两个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却是倒数。
越是产粮大县,“粮财倒挂”越普遍。
让丰收粮换来更多增收钱,让种粮人有馍吃也有肉吃,是农业大省必做的“压轴题”。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中原农谷应时而生,应势而出。
中原农谷是“谷”,它是“政策洼地”,产生了“水往低处流”的“洼地效应”;中原农谷又不是“谷”,它集聚科技、人才、产业,形成了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它是破解农民增收难的金钥匙。
5倍、10倍、30倍、60倍……原粮加工值从前端梯次升高,中原农谷锚定未来食品,完全可以再造中原的农业辉煌。
问题是,这样的附加值都产生在二、三产业环节,在资本掌控的二、三产业环节,如何让中原农谷内乃至全河南的种粮农户、土地流转种粮人、土地托管的粮食生产者和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中获利呢?
中原农谷域内乡村也将共生、共存、共享、共富纳入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永久在线,乡村许多沉睡的资源被盘活成了资产;脱贫攻坚过程中,国家巨大的基本建设投入投向农村演变成了集体资产,加之耕地、民宅、坑塘、山林等原来分割到户的资源性资产,其价值几近天文数字。
引导农村整合资产,在种粮农民对粮价不具话语权、定价权的前提下,让这些乡村资产入股中原农谷的二、三产业进行分红,应是合理、合情的增收路径。
无论资本用什么形式下乡,从道义上来讲,都不能与最弱势的农民争利,而应该与他们分利、给他们让利。
让农民增收是“粮安”的前提,帮农民增收应是各行各业的初心、使命。
日出黄河霞光璀璨,智慧盈谷生机盎然。
中原农谷,这是一条创新之谷、开放之谷、绿色之谷、智慧之谷、融合之谷,这更是一条希望之谷、奋斗之谷、增收之谷、振兴之谷,一条充满无限可能的农谷!
河南有未来,农谷聆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