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于谦黄土地里走出的“草根”词作者确山县 “大风车”转出好生活淅川县人大代表 助力果农增收博爱县帮扶产业后劲十足 1+1+N“造血式”帮扶点亮台前乡村振兴路一心为民好支书郑东新区生态建设获内蒙古同行赞誉牛党辉洛阳大樱桃“智慧种植”开创者图片新闻
第02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09期:第02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7-27

1+1+N“造血式”帮扶点亮台前乡村振兴路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上接第一版)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兴旺,科技人员的助力尤为关键。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围绕畜牧养殖、瓜果蔬菜、食用菌、苗木花卉和中药材等5个产业,组建了由近百名教授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多次深入台前县相关企业、种植户、养殖户开展调研和技术帮扶工作,开办不同层次的科技特色产业专项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农业“技术明白人”。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介晓磊说:“作为汇聚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高校助力乡村振兴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将继续发挥人才、智力、科技优势,把农大专家团的先进科技成果优先在台前县进行转化,扭住产业发展和技能培训两个关键,推动台前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助力台前县尽早实现乡村振兴。”

助力增收

将科研成果写在田间地头

“大棚果蔬种植最怕这样的连阴雨天,弱光寡照影响作物生长,怎么解决,我们有‘独门武器’!”在马楼镇李胡村的黄河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孙凯乐展示了“光保姆”。

弱光寡照严重影响设施农业农户增收!河南农业大学“逐光”社会实践团队在科技助农调研时发现这个问题后,立即组成团队,研发出可感知周围光环境和发布预警的自动光控装置。

“我们称它‘光保姆’,可适用于叶菜类、果菜类、花卉类、鱼苗生产等智能补光,目前已经在汝南、平舆、扶沟、鄢陵等地进行推广示范,均得到好评,下一步我们会在台前县这边安装示范应用。”孙凯乐说。

近年来,坚持选题从生产中来,成果到生产中去,河南农业大学专家带领大学生团队扎根台前,与农民一起开展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创新作物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并直接应用到田间,大大推动了当地生产发展和技术应用。

“台前好多村主要的粮食作物是玉米和小麦,村民一直是靠天吃饭,产量不高,仅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河南农业大学蚕桑专家毕会涛教授说,“如何解决乡亲们在生产中的问题,让大家多挣钱?这是农业专家的任务!”

为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和适用的科学种植技术,毕会涛和专家们一起,骑车深入乡村调研,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吴坝镇晋城村非常适宜发展蚕桑产业。在工作组的帮助下,如今晋城村重点打造起了蚕桑扶贫产业示范园,种植蚕桑500余亩,栽种果桑100亩,建设起两个标准化小蚕共育棚、50个桑蚕养殖大棚、一座800立方米冷库、两个加工车间,形成了集桑葚采摘、仓储、加工,桑蚕养殖、蚕茧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毕会涛团队还重点围绕桑蚕养殖产业组织开展室内培训和现场指导,累计受益群众达400人次以上。

“这是典型的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能带动当地111户农户增收,年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毕会涛介绍。

近年来,河南农业大学依托1个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和1个驻台前县工作组,围绕畜牧养殖、瓜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苗木花卉等5大产业,N个学院专家团队参与帮扶合作,逐步建成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体系,打造数个精品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加快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在助力台前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科研课题。我们将坚持把论文写在广阔大地上,探索出‘造血式’的长效增收新模式和乡村振兴的好经验,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乡村振兴的技术支撑。”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魏蒙关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