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变成了“金疙瘩”邓州市罗庄镇 发展养殖业“畜”能助振兴图片新闻驻马店市驿城区 生态种植结出致富果宝丰县赵庄镇葡萄穿“新衣”质优不愁销绿了蔬菜肥了对虾活水养鱼肥水种菜走蔬果兴农之路夯富民兴乡之基田园变公园十里荷花香种植中药材致富有良方图片新闻
第06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4513期:第06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2-08-02

在红薯产业发展中,淅川县盛湾镇引进专业技术公司,将传统红薯种植向 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致力打造“种、产、销”一条龙闭环产业链条--

红薯变成了“金疙瘩”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本报讯(记者曹国宏通讯员罗一琛杨振辉)一场中雨连下两天,喂饱了红薯秧,乐坏了杜轶:“这俩月降雨太少,现在红薯有水喝了,到入秋都不怕旱了,可省了不少事。”

7月23日,在淅川县盛湾镇姚营、王沟、旗杆岭、袁坪等村的山坡上,一列列被打理得整整齐齐的田垄伸向远方,一株株颜色嫩绿、叶茎茂盛的红薯秧贪婪地晒着雨后的太阳,生机勃勃。

淅川“三大宝”,红薯、南瓜、龙须草。红薯种植,在淅川有多年的传统。“盛湾镇几乎都是丘陵坡地,加上地处丹江口水库西岸,日照充足,更适宜发展红薯产业。”正在田间考察的镇党委书记杜轶介绍,为改变传统种植中品质较差、产量不高、销售不畅的问题,盛湾镇以“星旗同创”活动为抓手,引进专业技术公司,打造集培育、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红薯深加工产业链条,确保红薯丰产、群众增收。

“苗由政府购买,免费发给我们。”正在施有机肥的姚营村种植户全浩杰直了直腰板说,栽苗前,镇里组织大家到企业的示范田现场培训;栽苗时,有技术人员为农户面对面指导。“过去栽红薯是直插在地里,每棵只能结一两个,现在是‘一插二卧三抬头’。这每棵下来,能结七八个,产量大增。”全浩杰兴奋地说。

盛湾镇镇长周江涛介绍,为支持红薯产业发展,公司统一购种育苗,发放给合作社、农户种植,待红薯成熟,再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镇里还投资230万元购买了适合山地耕作的起垄机、杀秧机、起红薯机等小型农用机械,并成立合作社,方便农户使用。”周江涛说。姚营村党支部书记姚书杰掏出手机,晒出去年10月收获红薯的一段视频,画面中,起红薯机沿着田垄向前跑,一个个胖乎乎的红薯从土里往外蹦。“红薯一刨,往袋里一装,直接上车运到公司分拣,非常方便。”姚书杰说。

“去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20多亩,净挣4万多元。今年种春薯,我直接将面积扩大了3倍。”全浩杰算了自家的收入账:西瓜红种植30多亩,保底回收价每斤八毛五;淀粉薯种植40多亩,保底回收价每斤六毛五,按亩均5000斤的产量,扣除每亩1500元的成本,每年净收入可达15万元。

政策给力,服务得力,产业发展就有动力。目前,盛湾镇共有900余户村民种植淀粉薯、西瓜红、紫薯等近一万亩,人均增收2500元。

“走,到深加工厂区看看!”周江涛说。

厂区在该镇盛和社区内,有4个生产车间。2020年年底,该镇政府投入550余万元建设厂房2000平方米,目前有红薯分拣、薯片加工、淀粉加工、粉丝加工等4条生产线。库房外,一箱箱包装好的红薯粉丝正在搬运装车。

正在开叉车的张会珍是当地村民,今年52岁的她,开叉车、下粉丝、打包装箱、下种育苗等,她样样精通。“丈夫残疾,儿子正读大学,外出务工照看不了丈夫。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年能挣3万多元。家也顾了,儿子上学也有经济保证了。”张会珍感激地说,“目前,50多名老乡在企业务工,月均收入2000多元。现在,小红薯已经成了我们农民致富的‘金疙瘩’。”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河南日报农村版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报业大厦   邮编: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