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玮通讯员杨广玉黄怀义刘霞
8月2日,在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记者看到不寻常的浇灌方式:一望无际的玉米田里,不见农民,只见一根根伸缩式自动喷灌设备正给玉米精准地进行第二次秋灌。
这是啥高科技?“这叫‘5G+智慧农业’!你往前走,看到信号基站就明白了。”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种粮大户刘爱东指着不远处的一座信号塔向记者解释道。
原来,在2021年年初,河南首座农田5G基站在这里落户,通过5G技术的高带宽、低延时、广接入等特点,将各种先进设备和农业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便捷、精准且高效。
尉氏县总人口87万,县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2万亩。近年来,尉氏县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养殖大县、油料生产大县,是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国优质农副产品产区。“尉氏小麦”也成功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
尉氏县的高标准农田是怎样建设的?记者采访了尉氏县委书记王红涛。
王红涛告诉记者,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视察高标准农田建设时,作出了“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尉氏县牢记“四在”重要指示,践行嘱托,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坚持建管并重,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实现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全县累计投资12.6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4万亩,2022年投资1.664亿元,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10.4万亩。全县高标准农田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生产大幅增产增效,粮食产量常年站稳15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科学做规划
打造高效农田标杆
王红涛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坚守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要真正实现“藏粮于地”,首先就要有高质量的耕地。近年来,尉氏县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认真落实惠农补贴。坚持“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藏粮于技”走进现实。
2021年,尉氏县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总体思路,聘请专业公司设计,组织专家论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确保高标准农田选址准确、规划科学、布局合理,最大限度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县财政整合资金3260万元,建成了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按照亩均3000元以上的投资标准和“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以智慧农业为导向,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根本,结合现代智慧农业物联网,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再次描绘“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现代农业画卷。
尉氏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首次提出“5G+智慧农业云平台”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领先理念,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灌溉效率提高30%,亩均节水50立方米,粮食每亩增产约200斤,成为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标杆。
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能够集中分析处理智慧农业科技监测站采集到的农业数据,以数字可视化的形式为农机、农技、农艺管理团队做病虫害防治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撑。通过“5G+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监测,值班人员可以立即做出反应,给出解决方案,提高巡田的精准度和效率。
今年春季,尉氏县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通过5G智能平台上提供的防治病虫害信息,根据时节指导当地百姓进行了对小麦病虫害的喷防,避免病虫害入侵,为小麦丰产打下了基础。
尉氏县在打造“5G+智慧农业”项目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为媒,采取土地流转、托管的方式,实现大型农业公司与农民携手种田,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粮食安全,促进集约化发展,大步迈向农业现代化。尉氏县还把人员、物资、道路纳入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群众令、平台派、干部行”,解决了过去千人千方种田、高产高效无方的难题。
组织高规格
建好惠农民心工程
王红涛说,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尉氏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高规格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小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有效推动了建设工作开展。统筹整合优质资源,深度优化设计方案,合理控制投资成本,有效降低管理费用,有序推进工程进度。每个项目区都建立工程建设指挥部,把指挥部建在田间地头上,县、乡(镇)同步建立工作台账,推动各项工作具体化。实行严格的督导检查和绩效考评制度,严格落实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目标责任,实现了工程协调、施工和交接“三个无障碍”,确保项目工程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
建设标准高
助推农业高效发展
王红涛表示,尉氏县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目标,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农田质量与产业发展效益统筹起来,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
尉氏县着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持续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布局,谋划实施了6个全产业链、33个产业园、300个产业基地,搭建了“633”产业架构,绘制了美丽乡村新图景,实现了“县有龙头带动,乡有主导覆盖,村有产业基地,户有致富门路”的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产业为依托,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全链挖潜带贫效能,谋划了“优质小麦、食用菌、生猪、优质花生、蜜蜂、辣椒”等6个基础稳固、龙头带动、链条完整、辐射带动力强的高效种养业全产业链条。并依托市、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重点打造优质小麦、食用菌两条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实现农民全环节参与、多渠道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订单收购、代种代养、跟种跟养、收益分成等方式强化联结机制,着力建设种养、加工、研发、展销、电商等板块齐备、一二三产业融合、辐射带动有力、利益联结紧密、农民增收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管护机制新
确保工程长久效益
王红涛说,“三分建七分管”,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管护是关键。
尉氏县在加强对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上强化属地责任,本着“一建就管”的原则,坚持管护关口前移,对通过竣工验收的高标准农田,及时组织乡镇完成固定资产登记。按照“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原则,建立县级牵总、乡镇监管、村组主体的长效管护机制。
尉氏县及时制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办法》,成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维修基金,确保设施正常使用,发挥长久效益。采用“商险”基金管护模式,县财政投资465万元,为全县1009台农用变压器、13287眼机井进行投保,实现农用变压器和机井投保全覆盖,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依托县乡村综合管理平台,探索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明确“一长两员”+“专职网格员”,发现问题通过“一中心四平台”一事一报,由县乡统筹调度,专事专人办结,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田水利设施“有人建、无人管,有人管、管不好”的问题。同时探索保险公司介入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建、管、用、维”长效管理机制,确保项目工程建设内容长期发挥效益。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5G+智慧农业’是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乡村建设’为主导方向,以智慧农业为具体措施,建设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切实做到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王红涛描绘出了尉氏县的光辉前景。